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市民找出35张清代以来地契 赵竹生 供图
近日,镇江新区的赵先生给老母亲整理旧衣柜时,发现了祖传的35张地契,地契上记录着其祖上与他人交易土地的情况,其中年代最为久远的清康熙58年4月(公元1719年)的地契,距今已有295年。有关专家指出,这些地契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实属罕见,对于研究清代和民国期间土地和社会制度变迁有重要价值。
时间跨度200多年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镇江新区港中新村小区的吴老太家中,其儿子赵先生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塑料包裹,将里面一沓看起来很老的纸张逐一在地上排开。这些陈年地契从清康熙58年4月(公元1719年)到1983年,共计35张。这些地契分别书写在丝绵纸、宣纸、书写纸和牛皮纸上,由于年代久远,纸页也已经泛黄,但大部分字迹和印章清晰可辨,除了少数有点破损外,其他均保存完好。
赵先生向记者展示了年代最早的一张地契,上面写着“清康熙58年4月”,地契长48厘米,宽36厘米,纸张呈黄色,字迹清晰,以毛笔书写的地契内容为:“卖契存照,立卖契人赵礼秀今因乏用情愿央中说合,将祖遗授分张字圩号山地伍分有零,坐落张家湾,东至发十二;西至十一;南至之松;北至买主。四至明白,上带空白,随契出卖到房祖发十六名下耕种,执业办当呈凭中三面言定,时值地价纹银贰两整,归身应用……卖契人:赵礼秀,中见人:赵凤、赵礼进、赵承秀、怡百、赵发。”
寥寥数笔,将卖地事宜交代得一清二楚。记者仔细数了数,发现这些地契时间跨度久远,从乾隆、道光、咸丰、光绪、宣统年间到民国时期,再到1965年至1983年的地契,其中,还有11张由于年代太久,有的合并在一起难以分开,有的被虫蛀已分辨不出年代。
地契让赵先生找到家谱
赵先生向记者介绍,前天,他帮母亲整理柜子时,无意中从堆满衣服的柜子下发现了一个用塑料袋捆扎的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些年份久远的地契。
“这是我父亲赵德奎收藏和保存下来的,之所以能保存这么完整,这多亏了父亲。”赵先生说,父亲生前在丹徒用电站工作,为人非常严谨和认真。
赵先生介绍,闲时他将地契中的祖辈名字,按照年代排序摘录下来,想从中找到关于家谱的线索。
近期赵先生找到大港赵氏文化研究会的赵军文,寻找关于他们这一支家族的家谱信息。据赵军文介绍:大港赵氏始祖赵子禠,为赵匡胤第六世孙。赵子禠的陵墓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墓后立石碑“大宋朝散大夫讳子禠字志南赵公之墓”。
赵军文介绍,赵先生这一支为大港西赵分支,最后七代的字辈为:大、学、之、道、在、明、德。堂号为:“琴鹤堂”。目前在大港双十里61号,当年赵大兴建造“琴鹤堂”保存完好,而且他们的字辈与赵先生家的字辈一致,为同宗同支亲戚。
得知这些情况,赵先生欣喜若狂。他说:“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还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近亲。”
研究和学术价值高
“地契并不罕见,但像赵先生家能够保存下祖上如此多的地契并不多见,200多年的家族土地买卖历史,对于研究清代到建国后期间土地和社会制度变迁,民商房地产交易及官方管理方式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大港赵氏文化研究会的赵军文告诉记者,35张地契历经十几代人之手,能够保存完好到今日十分不易。
“从地契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人名、地名,包括印刷等内容。另外,这些地契对研究大港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一定的价值。”原镇江市博物馆资料室主任殷光中说,这么多地契相当于一部活的历史书,对于研究地方历史变迁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这是我们家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对于我的家庭来说就是无价之宝,我要好好地保存它们,并将它们完整地传给后代。”赵先生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