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提及历史便绕不开建筑。无论是远古的石头洞穴,还是如今的水泥丛林;无论是简洁淳朴的茅屋棚帐,还是雕梁画栋的塔庙殿堂。那些经历岁月沉淀而写满沧桑的精美建筑就是一部凝固的历史,不仅诉说着建筑本身的故事,还记录着那个时代的建设水平和审美风尚。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不仅拥有太多享誉世界的名迹古建,还有不少温婉精美的古民宅。然而,时光易逝,容颜易老,那些曾经精美绝伦,如今难得一见的古民宅,正在这座古城的一些角落里默默的走向消亡。西部网推出“探寻西安古宅”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通过镜头走近些正在或即将消失的美丽。
在西安市回民坊上,每条街道都有很多故事。或是香气诱人的特色小吃,或是琳琅满目的民俗饰品,面对熙攘人群的繁华背后,化觉巷里一处已有200年历史的古老民宅显得清静而幽雅。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时,这个传统四合院还接受过老外的出资修复。当步入其中,除了精美的砖雕木刻外,小院的干净整洁也会给你闹中取静的感观。
得老外青睐 出资修复并获遗产保护奖
由于是私宅,沿街商贩会提醒游客不能进入,在记者表明探寻老民宅的来意后,赵君英老太太走了出来。作为化觉巷232号的女主人,78岁的她身体硬朗,显得十分随和。“这是老伴家祖传的,修复过一次,整体保持很好,有些细节并不如意,例如雕梁画栋以前是彩色的,后来都用乌漆给涂了。”
据老人讲,2000年,由挪威政府出资,西安市政府出面组织实施了一次抢救性维修。据查当时挪威政府共出资480多万元,对当时门牌号还是化觉巷125号的安宅,北院门144号等4座古老民居进行抢救性维修。
正在交谈,81岁的主人安守信做完礼拜回到家中,矍铄硬朗的他让你不太相信眼前这位已是80高龄。安老告诉记者,安家祖祖辈辈居住在这座古老四合院已有200多年,因具有关中民居典型的布局特色和众多传统的建筑艺术遗产。那次修复是从15个国家的4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的,并最终获得了“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至今奖牌还挂在家里。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八代人其中繁衍
“我这个宅子是一个二进的小四合院,虽然不是特别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上房、厢房都有。”安老告诉记者,宅子大概建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他是第五代主人,而时至今日,小院已八代人生活其中,第九代人也即将诞生了。
面对周边林立的高楼,老民宅作为建筑艺术瑰宝,安老也有一些感慨。“古老民用建筑由于结构限制,利用率很低,所以周边老宅早就拆完了,我之所以当年没拆,其实是因为工薪阶层经济实力不够,盖不起楼房。”
如今认识到老民宅价值的安老对于已经消失的那些古民宅也流露出惋惜之情。“西安是13朝古都,全国哪里的古民宅能比上西安,北京是有不少,但是他们的砖雕和木雕没有西安的讲究。我记得解放初,西安大街小巷有很多漂亮的四合院,只是可惜后来都拆了。”
(文章来源:西部网)
责任编辑:王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