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 邓向红 何万鑫 记者 李孝华)“赤脚医生又回来了!”发出这感慨的,是住在大山深沟里的汉滨区茨沟镇村民。看到又有医生背个箱子满山跑,上门为他们检查看病,茨沟人恍惚觉得又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的赤脚医生时代。
这些满山跑的,可不是当年胆子大水平低的赤脚医生。由专业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和村医组成的责任医师团队,让茨沟群众看病再也不是难题。
景家村的5月23日
5月23日,虽然小雨下个不停,但茨沟镇景家村村医陈守军家里人坐满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茨沟卫生院责任医师团队第五组组长周伟带领小组成员,正在陈守军的卫生室里给村民检查、看病和发药。在卫生室外面的墙上,挂着公共卫生服务公示牌,责任医师团队5个人的姓名、照片、电话号码、责任包抓单位、服务内容都在上面。
陈守军说,按照排的日期,团队如果要来,他就提前一天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去喊。能来的先集中到卫生室统一看,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的患者,医生再上门。
72岁的李久香和77岁的老伴曹仲财,驻根拐杖,到了卫生室。李久香告诉记者,“前几年,不舒服了自己到卫生院去,坐一趟车5块钱,来回就要10块,还晕车。现在好了,责任医师团队到村里来了。”
从上午9点到中午12点,第五组今天看了29个病人。从村卫生室出来,医师团队顾不上吃饭,又到那些行动不便的病人家走访。五组的李支琴家,母亲因高血压引发脑梗造成半身不遂,出不了门,责任医师团队每次都是亲自上门。李支琴说:“他们来得勤,村医一个月来两三次,卫生院的人也常来。”
九组的曹学安3月份做了痔疮手术,4月份又从小腿里取了钢板,医师团队专门对他进行回访。茨沟卫生院院长晏显兴介绍:“凡是在我们医院住过的,我们都要回访,并且专门把这个工作跟责任医师团队下村放在一起。”
逼出来的责任医师团队
实行责任医师团队,用晏显兴的话说,是“没得办法的办法,逼出来的”。据了解,2009年的国家医改,把公共卫生放在一个重要位置,2010年就要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孕产妇健康管理等11项工作。要求是提出来了,茨沟卫生院也安排了公共卫生专干做这些事情,但效果并不理想。
对此,2012年4月25日,茨沟卫生院《医卫包村责任制团队组建方案》正式出台,这就是责任医师团队的前身。按照这一方案,茨沟卫生院组成8个医卫包村责任团队,每个团队成员不少于4人。
这一探索很快有了成效,2012年9月27日,时任副省长郑小明到茨沟调研,对茨沟的医卫包村责任团队充分肯定。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栏目对此做了报道,茨沟卫生院随即将医卫包村责任团队更名为责任医师团队。
“试水”试出新天地 赤脚医生回来了
村民对健康的关注度是上来了,有病也积极主动地去看,却“苦”了茨沟卫生院和一帮医生。
为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一些慢性病和常见病的药品卫生院都是免费发放,仅2014年前几个月,医院已经免费发了一千多块钱的药。这个钱,得自己想办法贴。茨沟山大人稀,居住分散,下村跑一趟,交通费用也不少。
在汉滨区卫生局副局长张志军看来,茨沟卫生院的“试水”,不仅方便了2万多茨沟人,更为整个汉滨区趟出了一条新路。2013年3月,在责任医师团队面世近1年后,区卫生局把全区有条件开展这项服务的13个卫生院召集到茨沟开现场会,要求推广“茨沟模式”。
现在的汉滨农村,已经逐步形成了每季度有区级指导团队、每两个月有乡镇责任医师团队、村医和所有农户实行签约服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区级和乡镇一级的优势医疗资源因此得以整合下沉,向村级提供服务。张志军说:“我们的村医走村窜户,就有老百姓拉着他们的手,说赤脚医生又回来了。”
编辑: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