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给老城区街道命名会议工作剪影 自左至右:张天恩 郭德源 吉春胜 冯光波
韩城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4年撤县设市后,为了解决好名城的保护和建设问题,市上决定保护老城,在老城之北的塬上另建新城。这一基本方针确定后,就请当时的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作规划设计,并于1986年5月建成了新城第一条大街——龙门大街。
为了给相继进行的新城基本建设提供方便,1986年7月,当时的市城建局局长薛国兴委托王改明邀请有关人士对规划后的新老城区及街道进行命名。王改明与我系象山中学校友,时在团省委主办的《当代青年》杂志社工作,是一位热心家乡文化建设的记者和作家。我当时在市志办做事,改明先到市志办找我,同我商议拟邀人员及命名的基本原则。之后,便确定时间,除了我俩,还邀请了冯光波、郭建安两位老师及张天恩、吉春胜两位文史工作者。在当时设在老城庆善寺的市招待所召开会议,商议命名之事,会议由改明主持。由于改明事先已同我就命名的基本思路达成了共识,心中有了数,所以他在阐明了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之后,便提出了其指导思想是突出韩城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个思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接着就先为新老城区命名。
●将老城命名为“金城”,因为老城在建国前就曾称为“金城镇”。“金城”一词来源于清康熙《韩城县续志》。该《志》称县城墙经明末砖砌,焕然一新,俨若金汤,故后人便对县城以“金城”命名。这次重新命名,实际上是发掘和传承了古城的历史。
●按照规划,对已经开始建设的金城以外的地区统称“新城区”。这个新城区的概念是大新城区的概念,除了现在的“新城区”,还包括了原韩城发电厂地区,称“竹园区”;现韩城矿务局总机厂地区,称“象山区”;现下峪口地区,称“龙门区”。为了区别广义与狭义新城区的概念,将现在的新城区命名为“中心区”。由于“龙门区”也是在新城区内,所以给其街道也命了名。
●给新老城区命完名之后,顺便给正在兴建的韩城第一个居民小区——当时叫“百户”,也命了名。因其地处盘乐村地域,又紧靠安居寨,故命名为“安乐村”,有安居、乐业之意。后虽废弃不用,叫了什么“里”,但现在看来,这个名字仍然是不错的。
随着新城建设格局的变化,原规划中“新城区”的概念已经不存在,原规划中的“中心区”变成了现在的新城区。
之后便是给新老城区街道命名。
●金城街道
金城原来只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和一条与之成T字形的东西走向的街道——西街。以其交合点西街口为参照物,将以北的街道称为金城北街,将以南的街道称为金城南街,将以西的街道称为金城西街。
原宫前巷自街口往西,只通到与贾家巷交接处再无出路。后来将其以西的部分建筑物拆除,形成街道,直通至环城西路。因此街原有“龙门书院”,故将此街命名为“书院街”。
原北关的草市街巷经过改造扩修,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为保留历史古迹,故将其命名为“草市街”。“草市”,古时城市集市贸易的一种特有形式。黎明开肆,天亮散场,交易匆匆,草草收场,故名“草市”,并非卖草之场所。
与草市街大致相对的一条街道由金城北街向东,直通至井把弯,向东北而上柿谷坡,直上北原。这是旧时金城通往北原的唯一道路,故将井把弯以西至金城北街口的街道命名为“北关东街”。
●新城街道
新城街道命名的基本原则是:以南北走向的街道为经,称街,以韩城名山名水命名;以东西走向的街道为纬,称路,以韩城著名人文景观命名。山水与人文交织,基本上就可体现出韩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这个原则确定之后,就将当时规划了的两条南北走向的大街称“龙门大街”和“黄河大街”,因为“龙门”是韩城第一大自然名胜景观,“黄河”是韩城境内第一条大河。将韩城火车站以南的六条东西走向的道路自北而南,分别命名为:
普照路:由此路往东,可达普照寺,这既是对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纪念,又含佛光普照之意。
乔南路:由此路向东,可抵刘乔南故里。刘乔南即刘荫枢,号乔南,清康熙时贵州巡抚,人称“刘巡院”,于贵州开发和韩城城市建设曾做出过卓越贡献。以“乔南”命路名,既是对刘荫枢的纪念,也是对历史地名的挖掘和传承,因为现已并入新城区的原苏东镇,建国前及建国初即称“乔南乡”。
香山路:此路往西,进板桥镇,有香山寺。以香山命路名,是为了纪念乡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原籍韩城)。
太史路:此路是六条东西走向的道路中最宽阔的一条道路,位置居中,市人大、政府、政协、宾馆、财局、公安局等重要部门皆座落于此路。以“太史”命路名,是为了纪念史圣、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
状元路:此路之东,可抵清乾隆时状元宰相王杰陵园。以“状元”命路名,是为了纪念状元王杰。
金塔路:此路毗邻金代修建的六级浮屠谭法塔。因建于金代,故俗称“金塔”,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系新老城区的标志性建筑。以“金塔”命名,是为了传承金代的历史和文化。
给中心区的道路命完名之后,接着给正在建设的龙门区街道命名,结合龙门地区的自然景观和重点发展本区煤电工业的特点,分别命名了南北走向的禹门大街和东西走向的金光、紫峰、玉镜大街。
命名工作结束后,由王改明执笔起草命名方案。完成之后改明因事去了西安,由我在市长办公会上汇报,随即获得通过,让城建局照此方案实施。
这次街道命名,确立了新城区街道命名的基本原则,1993年新城区东扩,建招商区时,给其新修道路命名,我未参与,但命名者基本沿用了这一原则。然而,由于时过境迁,人事皆非,各有各的见解,各有各的思路,认识未必一致,所以,它将南北走向的西峙路、东峙路(待建)称路而未称“街”,将南北走向的桢州大街本应以山水命名,却以“桢州”这个历史上曾出现的行政区划名命名,将盘河大街未称街而称了路。
另外,还莫名其妙地出现了风格不同的“复兴路”。
关于新城街道命名,有几个问题需要解释。其一,在命名后的新城建设中,出现了“人民路”、“民主路”两个名称。这两条路是步行街,是对原规划修改后新增加的道路。但其命名风格与前不符。我曾问过城建局一些老同志,有的说不知道,前园林处主任李建民说当图纸出来后,无名字,是他随便给加上的。城建局前副局长兼总工吴茂德说他对以前的命名方案有意见,因而在后来新规划这两条路时,他就按自己的想法给命了名。至于是否还有其他说法,尚不清楚。
其二,当初把火车站以南的南三路命名为香山路,将南五路命名为状元路。但后来在施工时,由于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于是,就用涌现出一批“万元户”。为了对这些人进行鼓励,并利用民间资本,加快新城建设速度,政府就决定先开发南三路,将其街面房全部预售给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因这些人都是致富“状元”,故将其命名为“状元街”,而将“香山路”之名用在了南五路。
其三,因“太史路”是六条东西走向道路中最宽的一条,在修成后命名时,将其改称“街”,即现在的“太史大街”。西安是省会,改革开放前,西五路是全市最宽最美的一条道路,但未称街而称路;渭南是地级市,解放路又长又宽又繁华,但也未称街而称路。看来,称街称路,并无定式,游戏规则,自己制定,自己执行。前人制定的规则,说它行,能找出一百条理由;说它不行,也能找出一百条理由。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文化素质。
自2005年开始,在城建局规划处主任孙旭祥的主持下,我先后为拟开发的新城北区、芝川区、西昝工业园区、新城南区的道路命了名。为求风格统一,四个命名方案均按以前制定的原则拟定。
2005年1月,为拟开发的芝川区命名道路12条。
2005年11月,为新城北区命名道路15条。
2005年12月,为拟南扩的新城南区命名道路4条。
2006年11月,为西昝工业园区命名道路31条。
以上四个开发区的建设正在进行,各区域的道路名称,在未正式竣工确定之前,还存在变数,故暂不公布。
2010年2月,在城建局长杨崇民的主持下,给新城桢州公园、留芳公园拟定了命名方案。
2013年5月,为陕文投拟开发的“风追司马文化景区”及其道路湖泊撰写了命名方案。整个景区共分四个部分:金城部分;澽水以南至北苏村部分;司马迁祠至西少梁村部分;北苏村至西少梁村过渡地段。方案共命名景区4个,湖泊2个,道路45条。这一方案经过讨论评审,已得到陕文投韩城公司的确认。由于命名的区域、湖泊及道路刚进入开发建设阶段,在施工过程中仍存在修订因素,故其名称在竣工前,暂不公开发布。
至此,除了刚进入开发阶段的轻工业园区(小渠沟北至寺庄沟南区域)还有几条东西走向的道路需要正式命名外,近期韩城城市建设的道路命名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韩城自1984年撤县设市到现在,已走过了整整三十年的历程。三十年来,作为新城建设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我曾采写过城建人为开发新城所做的奉献,也为招商区的建设出过微薄之力。我同泰山集团的员工为新城南扩流过汗水,也为新城向北发展正在奋力开拓。如今的新城,已经像一颗靓丽的明珠,镶嵌在黄河之滨。回首往事,感慨良多。在庆祝撤县设市三十周年之际,我怀念新城的奠基者——韩城市第一任书记王志伟、第一任市长刘遵义,怀念为新城建设呕心沥血而英年早逝的第一任城建局长薛兴国,怀念所有为新城建设作出过贡献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