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以昆明池为重点的“八水润西安”工程,打造“库连河、河连渠、渠连湖”的新胜景,为西安人民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八水润西安”工程启动以来,全市完成各类工程36项,新增生态水面面积6680亩、湿地面积1.35万亩,水生态景观成为休闲新亮点,实现了“三年效果初现”的规划目标,提前1年兑现了向市民的承诺。
提前1年实现 “三年效果初现”目标
西安自汉代起就有“八水绕长安”的美称,目前共有大小河流54条,水库96座,总蓄水能力4.05亿立方米。但现在我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78立方米,仅为全省和全国人均的1/3和1/6,是一个极度缺水城市。
近年来,随着一批重点水利项目的实施,我市生态水环境日益改善,累计建成生态水面4.5万亩,人均4平方米。“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池,南有唐城曲江湖,北有未央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的城市水系新格局正在形成。
渭河西安段、黑河平原段、灞河上游蓝田段完成全部堤防建设,提前完成浐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工作,新增生态水面955亩,使浐河成为城市东部真正的城中河,为沿岸数十万市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建成了护城河试验段、仪祉湖、西安湖、航天湖、大兴湖、常宁湖、堰头湖、桃花潭,以及渭河城市段生态区、浐灞湿地公园、灞河灞桥生态湿地、渭河华山湿地、幸福湿地、渭河人工湿地、沙河水街、浐河城市段、沣河良家滩、沣河沣东生态景区等“八湖十湿地”,陆续对外开放,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度假、旅游、休闲的良好去处。
今年“五一”期间,护城河建国门到朱雀门试验段水上游览示范区的建成开放,实现了古城人民多年夙愿。
与此同时,各个水源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李家河水库工程年底将开始向城市供水,建成了涝河引水工程,启动了第五水厂水质应急处理和太平峪、高冠峪向黑河引水渠道应急供水工程。到今年年底,可新增城市供水能力26万吨/日、应急供水能力10万吨/日,进一步缓解城市供水矛盾。污水处理能力和再生水利用率大幅提升,在住建部全国水污染治理年度考核工作中,我市位于全国36个大中城市第一。
八水绕西安工程,实现了“三年效果初现”的规划目标,提前1年兑现向市民的承诺。
人居环境改善 水生态景观成休闲新亮点
“八水润西安”工程作为西安在水生态治理方面的一个创新,第一次提出了全方位筹划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建设的理念。随着工程快速推进,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这几年,城市绿化景观越来越漂亮,西安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水”和“绿”成为西安一大特色。
“八水润西安”工程建成的313公里堤防极大地提高了防洪标准,确保了防洪安全。沿河绿化构筑了生态屏障,按照2013年城六区常住人口453.93万人计算,仅渭河城市段生态景区建设就将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提高了3.52平方米。建成的14处水景观,人均增加湿地面积1.98平方米、生态水面面积0.98平方米,为文明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测算,2013年全市入渭COD削减量达到12.642万吨;浐灞生态区作为“八水润西安”工程重点建设区域之一,设置在世博园的检测仪器显示,周边负氧离子日均值为3505个/立方厘米,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两倍;治理后的水生态工程周边生物链逐步恢复,水生物明显增多,渭河城市段、浐灞生态区的鸟类种群已由过去的60多种增加到200多种,翻了3倍以上。
水生态景观成为市民旅游休闲新亮点。今年“五一”期间“八水润西安”典范之作——护城河建国门到朱雀门试验段水上游览示范区的建成开放。示范区与城墙南门历史文化街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感受历史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据统计,今年端午节期间,沙河水街、汉城湖、世博园和护城河建国门到朱雀门段水上游览示范区成为旅游热点,已建成的“八水润西安”水生态景观工程共计接待游客129.76万人,占全市总接待游客量254.33万人的一半以上。
明年预计新增生态水面1.25万亩
按照目前的建设进度,预计到明年全市将新增生态水面1.25万亩、湿地2.51万亩,堤防建设超过500公里,全市人均水面面积和湿地面积将会进一步提高,防洪能力进一步增强。
此外,清河航空工业组团段、涝河平原段、滈河平原段综合治理工程,渭北工业园供水一期工程,引蓝济李调水工程、大峪生态供水及城市应急供水工程、涝渭三角洲地下水源地工程,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除臭加盖工程、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厂工程、再生水利用工程,以及昆明池、护城河剩余9公里提升改造、汉护城河、涝渭湿地、泾渭湿地等共15个重大工程也即将开工。
据介绍,以上工程建成后,“八水润西安”工程将基本完成规划建设任务。水系连通、防洪保安、水生态修复、水景观文化、水资源保障等5大体系将会更加完整,“水在城中、水绕城转、水畅湖清”的美景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