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1926年,清华赴美留学生70多人在太平洋中的邮轮上合影
1872年,容闳主持“留美幼童生”计划,清政府共资助三批120名幼童赴美学习。1909年清华学堂建立,至1929年,共派赴美学生1279人。无论晚清还是民国,学子赴美留学的热情不减。
这些留美学生,如何在国内备办生活用品,如何利用有限的公费安排生活呢?上世纪二十年代,许多留美学生通过刊登“通讯”,分享自己的留学经验,记载了留学生活的许多有趣细节。
出国置物清单中的
生活与国体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赴美轮船,其中一线由上海出发,经日本、檀香山,前往旧金山。留学生往往会在上海停留约一周,置办所需物品才上船。普通的日用品,文具是必备的。书籍除了《华英字典》、《圣经》外,也有学生建议带上若干中国书籍:“四书一部、书经一部、古文一部(昭明文选),唐宋诗集一部、纲鉴易知录一部、辞源一部、百科全书一部。”
乐器几乎在所有清单中均占一项,被认为是必带之物,大抵会什么就带什么,以解旅途之苦。小说《青春之歌》写林道静出远门随身带了大堆乐器,或正是当时学生的生活情状。置物清单颇能反映赴美学生的个人修养。
众多采办项目中,衣着一项的建议往往写得最详细。这很大程度是因清华本来就有讲究穿着的氛围,而学生准备应付美国生活,需注意修饰,“以崇国体”。此时留美生所备衣服,大抵是冬夏替换套装、衬衫、领带、帽子、袜子以及领夹、纽扣等。
其中特别提到,蓝哔叽(毛绒织物)容易磨光,必带但不可常穿。白裤与布鞋于运动最相宜。各类衣衫都要定做,价格以清华周边最便宜,上海稍费。美国则领带较为便宜,样式亦佳。
在美国,东部人衣着较中西部讲究。一位在波士顿生活的学生即告诫,国内所造衣裤在此多显得不够长,而且国内所造皮鞋走起来会“吱吱”地叫,进图书馆满座回头。干脆买当地现成的以顾全国体。船上漫长的旅程中,也要戴上礼帽、穿正规洋装,一来练习打领带,二来无论进餐厅、下船游玩,都可避免西人乃至船上夫役的轻视。
艰难的旅程
和拮据不堪的生活
登船后,开始长时间的船上生活。一学生提及,对船上的侍者夫役都要特别小心,“船上语言不齐,以用英文为最上乘”。因为夫役多是广东人,不说北方话,以流利英语应对之,甚至以“外交的手段”、不卑不亢才不失身分。
晕船和疾病也是船上困扰他们的难题。有人建议,多带乐器和运动器械,保持身心愉悦,要紧处是“出大恭日两次有定时”,如此则不难平安到埠。最忌讳的,除了衣衫不整外,就是参与船上赌博,易惹外人鄙视。同行者中之自费生,亦切不可以傲慢待之。
登岸后,留学生多会受到当地华侨和学生组织的友好接待,很快到达各自学校。公费者以清华毕业生为例,在美国每月可领八十元生活费。这在当时可支持一个北京知识家庭一个月的宽裕生活。但在美国,中西部物价稍平,还可勉强维持;而东部物价高昂,学生十有八九入不敷出,只能在暑假时打工,或让家里周济。
有些拿省级公费者,因放款不及时,月尾只好靠清水面包度日。有个别学生欲通过留学攒下积蓄,一位哈佛的留学生谈及一些同学不问教学质量,千方百计转到学费低廉的学校。而自费生更是深受经济问题困扰。不过,大多数留学生仍是抱着奋发图强的决心,勉力支撑。
在美国,除了必要的房租、书费、伙食外,娱乐与交际也是一大花销。留学生最普遍的休闲活动就是看电影。在中部明尼苏达州,进电影院加跳舞唱歌只需三角五分,但在东部波士顿却需七角。
除电影外,还有当时称为“文明戏”的莎士比亚、易卜生、萧伯纳作品,票费近三元。如果请女同学一起看,则花去五六元。中餐馆也是留学生聊解乡愁、安排餐会的好去处。一般来说,吃一次中餐需费七八角,相当于平日两顿饭的价钱。
留美学生多多少少参与运动,如加入青年会则每年缴交会费十三元,可使用一些体育设施。网球和足球在当时最受欢迎,既锻炼身体又与西人打成一片,利于消除彼此隔膜。许多学生认为,要摆脱西方人眼中“东亚病夫”的形象,参与体育运动是最佳方式。
留学社交平台
和男女之间交往
美国留学生群体中有许多组织提供学生的交际平台。比如留美学生会,国内外学校的校友会、联谊会。还有以专业为名的化学会、工程学会等等,类似今天的社团活动。入会都需要交纳会费,大规模的会每年需三元左右,小的可能一两元。
这些会还会为一些名目进行募捐,比如赈灾、筹款、已故同学恤金等等。有学生算过,一年花在这上面的费用,约在四十元。虽然费用颇大,但对留美学生来说,这些社交活动能保证他们获取异国的最新消息,也为他们回国工作储备了必要的人脉资源。
这些组织也出版刊物,搭建跨区域的留学生网络。比如民国著名化学家任鸿隽,在1915年任《留美学生季报》编辑时,收到一篇署名“莎菲”、谈女子教育的文章,此文文采斐然,引起了任的注意。
而这位“莎菲”女士,就是后来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陈衡哲。两人自此开始通信,一同加入了科学社及东美中国学生会,在社团活动中增进了彼此了解。1920年两人同时回国,缔结良缘,成为民国知识界的一段佳话。
这一时期的留美学生尽管面临许多生活上、学习上的挑战,也不时遭受外人的歧视,但也正是这些艰苦经历,激发他们苦学的决心。他们回国后大多成为中国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对一些现代学科,甚至有开创之功。
前文提到的任鸿隽、陈衡哲,以及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建筑师梁思成、林徽因,化学家侯德榜,实业家穆藕初,都有过早年留美的经历。他们为中国崛起所作出的贡献,值得后人铭记。
原标题:早期中国留美学生生活秘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