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发表艺术节开幕式致辞
艺术节上,秧歌、社火配合着舞龙舞狮,让在场的人们放佛穿越了时空
战鼓声声震天响,秦汉风韵卷土来
中国文化传媒网陕西频道讯 集中诠释端午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荟萃各类民俗展演,5月31日至6月2日,“我们的节日·首届陕西省端午民俗文化艺术节”,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举行。
本届艺术节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等单位主办,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院等单位承办。在这场以“传承中华文化、领略端午风俗”为主旨的首届民俗艺术节上,“端午民俗风情展”、民俗艺术表演、非遗项目展演、民俗饮食、民间手工艺等展演让游客尽情领略了种种与端午有关的传统文化,挂香包、系红绳、赠粽子等互动游戏,加上秦汉战鼓、秧歌、舞龙、舞狮、旱船、跑驴等社火元素的引入,配合着老腔、皮影、剪纸、泥塑、布艺、草编等手工艺的现场制作,把众多的陕西优秀传统文化近距离展示在游客的眼前。与此同时举办的“端午文化大讲堂”,又让游客在休息之余聆听关于端午节来源的各种逸闻趣事,追溯远古端午节的过法。
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院院长王勇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民间文化工作者,就是要把传统的、优秀的民间文化挖掘出来、展示出来。”
据了解,本次端午民俗文化艺术节是传承弘扬陕西民俗文化的有益尝试,今后还将与中秋、七夕、春节等民俗主题节日文化进行互动,依托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文化氛围和藏品内涵,形成系列陕西民间文化的传承弘扬活动,通过活动让粉色父老及来陕游客体味秦地的风土人情,感悟秦人的精神气魄。
民俗专家表示,陕西人文旅游活动主体是庙堂文化,而关中地区资源丰富、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届陕西省端午民俗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将为传承弘扬关中民俗文化和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供支撑和平台作用,让观众在体味民俗节日文化气息、观赏特色民间文艺表演、品尝地道陕西风味小吃、体验多彩民间工艺品制作的过程中,亲身感知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技艺的魅力。(任文)
华阴老腔,这一陕西东府特有的剧种,成了关中民俗博物馆常态化表演形式之一
民间艺术家现场捏泥塑,活生生的艺术形态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相关阅读: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占地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人民币5.7亿元。该院由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勇超先生历经20余年创办,是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和展示为主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为一体的战略带动项目,是陕西省、西安市“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陕西省爱国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已收集、抢救和保护周、秦、汉、唐以来的历代石雕、木雕、砖雕、关中古民居和群众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各类遗物、名人字画共33600余件(套),征集保护了40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收集整理了大批地方戏曲、工艺作坊、礼仪俗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民间艺术、关中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字画四大系列共九个类别的藏品规模。这些藏品从不同层面集中地反映了关中地区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居住、习俗、风情等民俗历史风貌。被誉为“地上兵马俑”的8600多根精美的拴马桩引人注目,精美的石雕工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间石刻艺术宝库,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增添了重要内容,是中国北方关中地区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建设突出明清园林建筑风格,规划建设古镇游览区、民俗文化展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区、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各具特色的不同功能区,主要有40院迁建复建的明清古民居、民俗展览馆、展厅、展廊、文物库房、戏楼、店铺、工艺作坊、研究中心、人工湖、祭坛广场、园林景观等。该院的建成将填补我国大型优秀民俗文化展览、教育、研究基地的空白,成为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基地、民俗遗物保护展示基地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它将进一步发挥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为延伸文化产业链和促进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神奇的“变脸”艺术
西安鼓乐表演
秧歌社会齐上阵,端午节上看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