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6月14日,长沙市民在太平街中心戏台观看非遗展演。 杨华峰 摄
6月14日,长沙市博物馆的非遗展台上,技师正在专注地展示浏阳菊花石雕刻技艺。 杨华峰 摄
6月13日,市民在活动现场学习竹编技艺。 何东安 摄
融进市民生活 探索保护之路
邓雅琴 易添麒
6月14日,长沙各地热闹非凡,由湖南省文化厅主办、湖南省群众艺术馆承办,湖湘记忆——2014“文化遗产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演活动在长沙市太平街进行;由长沙市举办的“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展演活动在长沙市博物馆上演。各种展演展示活动不仅让群众亲眼见到,亲身感受、参与到非遗文化的奇妙,为非遗文化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社会的窗口,同时也传递出政府对其引导保护、扶持发扬的决心。
非遗亟须创新传承方式
6月14日上午,笔者来到湖湘记忆——2014“文化遗产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演活动地点之一——位于长沙市天心区的太平街。太平街是长沙充满古城韵味的一条街,历来游客熙攘,当天的烈日炎炎,倒是更增添了群众和演员火辣辣的热情。非遗项目代表“城步吊龙”身着充满喜庆的服装踩街巡游,从太平街南门到北门再到中心戏台,孩子们跟着巡游队伍一路蹦跳,好不欢乐。中心戏台围满了拿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闻讯前来的附近居民、赶巧碰到的各地游客,苗族四方鼓舞、常德丝弦、新化山歌……10多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轮番上演,大伙都被这平时难得一见的特色演出吸引。住在卫国街的潘奶奶78岁了,侄儿为她占了个大树下没太阳的好位子看展演,她说最喜欢听唱戏,寻着声音就来了,“像这样好看的演出,就是要多办常办!”
天心区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一直如汩汩泉水不曾间断。据长沙市天心区文化馆馆长刘含冰介绍,非遗演出精品打造、相关赛事准备、非遗传承培训等都是馆里的工作重点,目前文化馆已确定将在暑期开展非遗项目免费培训班,聘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并向公众免费开放,大家不仅可以看,更可以动手参与,让项目感染力更强。正是已成常态化的工作付出,才能汇集群众热情,推出一场接一场具有厚重文化韵味的展演。天心区文体新局副局长陈萍和大家一起站在烈日下看完了整场演出,她透露,在太平街戏台正对面,一个面积约800平方米的“非遗展厅”马上开工,前期筹备工作均已敲定。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建好的非遗展厅可容纳十数个国家级省级非遗作品展览、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文化交流、非遗项目洽谈等内容。届时,许多养在深闺几近失传的非遗项目将获得自己的专属场地,与群众最近距离地接触,获得人气。“没有市场就会没落,政府尽力为其寻找文化传承和市场经济接轨的方式,并予以扶持。”陈萍说,和非遗传承人打了多年交道,深深了解部分传承人对自己精湛手艺的无奈。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制作出的作品没有渠道寻觅伯乐,甚至因比批量生产的同类产品售价高而无人问津,脱离了市场,一些非遗项目正面临失传。在人流如织、寸土寸金的太平街,非遗展厅的筹建,既是湖南传统文化交流展示的窗口,更为非遗保护走上市场化的良性发展之路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非遗传承要走入市民生活
6月14日上午,在长沙市博物馆广场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活动现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传统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展出;大量近年出版的《湘剧》、《湘绣》、《长沙花鼓戏》等书籍、音像资料,更有《长沙非遗集萃》现场首发,免费赠送前来观展的市民朋友。据悉,这是长沙首次系统、全面的非遗文献展。
长沙市剪纸艺术协会的曾艳辉等人将现场剪出的剪纸艺术片赠送给观众。“剪纸在长沙民间的存续状态还是不错的,希望这样的展演唤醒市民们关于剪纸的记忆,让传统艺术的美长留他们心中。”曾艳辉说。
6月14日晚,长沙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并授牌,同时在湘江剧场举行了非遗专场演出。曹汝龙、熊梦鹤等国家级、省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观众带来了传统折子戏《描容》、长沙快板《打老鼠》等精彩节目。师徒老少同台演出,展现了非遗活态传承鲜活、旺盛的生命力。
本次非遗展览、展示、展演系列活动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极为浓厚,即使是老长沙也能在这里见识到新鲜绝活。在非遗大舞台上亮相的八拳是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身份首次与观众见面,8岁的李宇龙在表演了一段八拳后带领观众高声朗诵了一段《少年中国说》;在湘绣展示区,范冰冰等明星湘绣图如同大腕亲临;金井茶叶等产品也在现场销售;杨裕兴手工鸡蛋面和火宫殿传统小吃让观众一饱口福;对于子午棍巫家拳术、宁乡麻山锣鼓等展演,观众直呼过瘾;天顶杂技佘家班的佘建辉带领徒弟们为观众们表演了“鼻子拉车”等神技。
“很高兴能让孩子见识到这么多老长沙的民风民俗和古老技艺,让下一代知道我们长沙是‘有料’的,不比其他任何地方差。”长沙市民蔡斌高兴地说。
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坤庭目前教授的20多个弟子都是从高校中选拔而来,他们优秀的表现让刘坤庭对非遗传承充满信心。刘坤庭认为,部分非遗之所以面临传承窘境,原因就在于脱离了市民生活。目前,刘坤庭正在筹备自己的展馆,对铜官窑技艺进行系统展示。“非遗从数百年前流传到现在,大都是能够应用于生活或者点缀生活的物品,它们的应用性从未消失。通过这样的非遗展演能让大众接触非遗的内涵,一定会有更多年轻人投入到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中来。”刘坤庭说。
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曹明珠认为,展示展演活动能够提高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培育好非遗生态型保护的社会土壤。“群众对展演的关注增强了我们对非遗传承的信心。希望政府能采取公益广告等更多的形式让非遗走入群众的生活,那样非遗保护道路将会顺畅得多。”曹明珠说。
非遗现场展示 迸射文化魅力
杨 菁 杨庆怀
6月13日,“湖湘记忆——2014文化遗产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长沙正式拉开帷幕。来自湖南省14个市州的3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展演活动,让人们从零距离与这些国宝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接触中,感悟湖湘文化魅力。
13日当天,在湖南省群众艺术馆文化广场,身着苗族精美服饰的少数民族群众,随着古朴悠扬的芦笙演奏声翩翩起舞,演员们列队端上美酒为来宾一一敬酒表示欢迎——拦门酒是苗家山寨的一种古老的习俗,而侗族芦笙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来自土家族、苗族、侗族的少数民族群众,与来自全省其他地市的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和着欢快节拍,尽情跳起土家族摆手舞《摆手欢歌》、《洞井龙舞》,舞起“城步吊龙”,演绎“长乐抬阁故事会”等,让现场观众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无穷魅力。
非遗展演专场日更是非遗人展示才华的好机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代表性传承人江再红宣布活动启动后,18位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带着所传承的项目,在湖南省群众艺术馆一楼艺术长廊,为观众进行展示、教学、展览。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有江再红、袁耀初、张宗凡、奉雪妹、徐克双、刘代娥,还有今年认定为湖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王文定、彭明华、黄永平、危禄绵、阳利春、粟田梅、梁丰助、梁德颂、何雄军等。
土家族织锦俗称“打花”,主要分布于永顺、龙山等土家族聚居区。土家族织锦技艺中的花带品种,采用“通经通纬”的古老“经花”手法,几乎不需专用工具即可在织造者两膝间完成。2006年,土家族织锦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代娥是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一边认真地操作着织锦工具,一边详细地为观众介绍织锦技艺。刘代娥12岁开始学习土家织锦技艺,曾创办龙山县捞车河土家织锦厂,员工达160多人,其中经她口传心授的织锦艺徒有32人。如今土家织锦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已走上了规范的轨道。
双峰民间剪纸、苗画、湘西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设置在传习区,这些项目深受年轻人的追捧。每个项目的大平板桌前都围坐着20多名学习体验的观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克双、梁德颂、李希特等一边热情地为观众介绍自己的作品,一边手把手地教授新“徒弟”。小李是一名刚毕业的高中生,在徐克双的细心指导下,不到一小时就编织了一个小竹篓,拿在手里乐开了花。徐克双说,没想到大家对非遗保护项目的兴趣如此浓厚。
这次为期3天的舞台演出、现场展示等活动,全是从湖南省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精选而来,并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演员进行原汁原味展演。群众在感受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魅力的同时,更享受到民族特色文化带来的神韵美。
湖南的非遗保护传承举措
湖南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聚集较多省份之一,11个世居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蕴涵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造就了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洋洋洒洒的文化大观。
目前,湖南省共有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9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6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220个,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1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690个,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95人;县级非遗保护项目3012个,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31人,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及其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此外,湖南省的昆剧、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湖南皮影戏分别作为全国昆曲、端午节和中国皮影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湖南省突出湖湘特色,创新保护机制,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措。
先后制定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和《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指导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建立了由文化、发改委、财政、教育、民委等部门组成的湖南省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靠在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并成立了湖南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和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库;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并逐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分级投入、分级保护、分级管理”的投入使用管理机制,且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
积极推进专题博物馆、展示中心、传承中心、传习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基本完成了国家对普查成果资料的要求,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
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与管理,严格规范了传承人的认定、资助与管理程序,明确了传承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积极组织传承人进社区、进校园、进传习所,传授技艺,招徒授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支持帮助传承人开展各种传习活动,积极为传承人生活提供保障。
以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初现成效,为湖南省今后科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体性保护打下了扎实基础。一些地方纷纷建立了以县市或村镇为单位的小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如邵阳隆回县的滩头纸文化保护圈、梅山文化圈、花瑶文化圈和魏源文化圈,衡阳市衡山县白云岭村的衡山影子戏文化生态保护村,湘潭市湘潭县青山桥镇文化生态保护区等。
积极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全省各地分别建立了湘绣、菊花石雕、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土家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侗锦织造技艺等一批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基地。(张 玲 杨庆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