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编者按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9月13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再次谈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希望通过发展“五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从中国、中亚到西亚及欧洲的区域大合作。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文化资源大省,也是现代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成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先行区。如何充分发挥我省地缘、区位、文化、旅游多方优势,亮出特色文化名片,以强烈的机遇意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已成为文化界和社科理论界关注的焦点。近日由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文化厅和陕西日报主办,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首届“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来自各高校、社科院、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西部地区如何做好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资源保护、文化产业开发、文化旅游业发展和文化发展战略等议题进行了研讨。本版对部分精彩发言予以摘登,以飨读者。
图为论坛会场
丝绸之路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构
周伟洲
“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Richthofen)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亲程旅行记》中提出来的,学者们对其有许多称誉,诸如“人类文明的运河”、“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轴”等。最初,丝绸之路单指古代中国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把古代中国与四邻各国的交通道路(包括陆路、海路)都称为“丝绸之路”,如,经海上通往西方的路叫“海上丝绸之路”;经云南入缅甸、印度的,叫“南方丝绸之路”或“西南丝绸之路”。还有学者将主要流通商品名称冠以各贸易通道,如海上丝绸之路又叫“瓷器之路”或“香丝之路”,经青海西藏至印度的丝绸之路又叫“麝香之路”,经草原、绿洲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又叫“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等。虽然学界对丝绸之路的定义、性质、内涵与外涵、断代等意见较为分歧,但并不妨碍对丝绸之路的研究。
丝绸之路的正式开辟,一般认为是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后开始的。至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李广利伐大宛时,丝绸之路进入兴盛期。至唐代,达到鼎盛。唐末至北宋,陆上丝路逐渐衰落,海上丝路开始兴盛。到元代,因蒙古人三次“西征”,陆上丝路有所复兴;但至明、清时,陆上丝路再度衰落。从兴盛到衰落的一千多年间,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的文化交往、经济贸易、民族迁徙与融合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后,就掀起了“丝绸之路热”,并提出了开辟新丝路“欧亚大陆桥”(陇海—兰新经济带)的议题。本世纪初,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更是屡屡被人们提及。去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指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建设丝路经济带,首先应营造一个适宜的政治区域环境和经济区域环境。也就是说,具有共建愿望的沿途各国,应在平等互惠原则下,通过协商,共同制定包括贸易、投资、金融货币、能源、通讯、人员往来等内容的合作协议,以实现政治沟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其次,应大力发展交通,实现道路联通。沿线各国的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能源管道等如果能够互联互通,进而形成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让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形成网络,使丝路经济带与西边的欧洲经济带和东边的东亚—太平洋经济带成为一个整体,那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发展空间会更大,人员往来也将更加便利。第三,应促使沿途各国和地区形成大大小小的产业和人口“经济带”,这是“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必由之路。最后,应加强沿途各国的文化交流,因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民心相通”。
总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对于推进西部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等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应抓住机遇,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努力奋斗!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新丝路经济带建设应文化先行
权雅宁
丝绸之路是一条东西方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距离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两千多年后,我国领导人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命题。这个命题最重要的意义在笔者看来是它的战略高度,这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重要背景。新丝路经济带是一个包含着政治、文化、经济等多重目标的国家战略,我们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推动我国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消除对海上通道的过度依赖,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生态。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地区纷争突出、局部冲突不断的现实背景下,新丝绸之路的建设首先应该从国家战略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剔除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短期狭隘视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丝路首先应该是文化之路,然后才是经贸之路。经济贸易表面上是对不同地区不同商品的刚需,实际上深层则有赖于对不同文化的体验需求与接纳、欣赏心态。纯粹以特色自然物质为商品的贸易其附加值是最低的,对经济的拉动效益也是最小的。附加值高的产品一要技术含量高,二要文化认同度高。位处西北不发达地区的丝绸之路,绝不能忽视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优势,即“文化软实力”: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是中华主流文化精神的繁衍之地。例如,陕西宝鸡是华夏始祖炎帝故里,炎帝在此“教民稼穑”、启“日中为市”,开启了中华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宝鸡又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3000年前的周族从岐山脚下壮大,建立了西周王朝,影响中华民族3000多年的《周礼》、《周易》和《诗经》便诞生此地。“中国”二字第一次出现在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上。等等。新丝绸之路应该将我们的优秀文化充分地展示给全世界,让新丝路首先成为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通道和工具,用文化来开启经济贸易的坦途,用文化认同来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新丝路经济带的西北各省市应在文化先行的策略下,充分挖掘丝路沿线的文化资源,科学策划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发展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创新升级与跨业融合,将丝路打造成西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
(作者系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汉中在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与价值
王继胜
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曾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它的开拓者是汉中城固人张骞,丝绸之路也被誉为张骞之路。
张骞出生于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白崖村,张骞真墓在城固县西3公里的饶家营村,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托张骞墓建有国家AA级旅游景区——张骞纪念馆。2007年,张骞纪念馆和张骞墓被列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张骞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走出中国看世界第一人”。张骞奉西汉王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一次出使西南夷,以超人的智慧、强烈的使命感、高度的爱国热情、坚贞的民族气节、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不断开拓进取的献身精神,开创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于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不仅促成了东西方国家的友好往来及经济文化交流,而且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谊,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目前,国际和国内均有不少有识之士追寻张骞的足迹,重走丝绸之路,体验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神,挖掘和整合丝绸之路的历史遗产,努力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献计献策,这为处在丝绸之路起点上的陕西和处在张骞故里的汉中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使得汉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张骞出生、归葬并封侯于汉中城固,为丝绸之路的挖掘和考察提供了丰厚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汉中城固不仅留存了有关张骞大量的历史足迹和历史文物,也留存了大量有关张骞的文献记录和传说故事。同时,目前城固仍居住了大量的张骞后裔,拥有真实详尽的张骞家谱。张骞国际学术研讨会、民间清明公祭张骞活动等已经成为当地的品牌活动。张骞纪念馆和张骞墓已经成为链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景区,成为丝绸之路这条彩带上的一颗明珠。张骞文化已经成为汉文化和汉水流域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和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当全面整理有关张骞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戏剧、影视、游戏、动漫等形式,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再立新功。
(作者系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丝绸之路与陇山文化
魏景波
陇县古称陇州,因县西的陇山而得名。陇山又名陇坻、陇坂、陇头、陇首、陇上,地处今天陕甘宁三省之间,北临黄河,南抵秦岭,东望陇右,西瞰关中,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陇山为长安西去第一座高山,是关中的西部屏障,也是关中平原与陇西高原的一座界山。
陇山不仅是地理上的界山,也是文化意义上的名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早在先秦时代,陇山一带已被视为夷夏之别的分界线。汉武帝凭借统一王朝的强大国力,开通丝绸之路,首次把陇西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翻越陇山的关陇大道成为长安通往西域之咽喉,所经两关大震关与陇山关在唐时皆属通驿道之上关。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山,关陇古道行人不绝,文人登陇多有感发吟咏,汇成了两千年来不绝如缕的陇头歌吟,至唐代而极盛。最早的陇头古辞载于东汉《辛氏粉色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古辞赋予陇头登高望乡、悲凉愁绝的意味,从此开启了诗歌史上陇头歌吟的传统。至唐代前期国力强大,陇头书写虽延续传统主题,却渗入了一种雄豪之气,在幽怨之声中激起了慷慨悲歌。如岑参的《送人赴安西》、高适的《登陇》都写得慷慨激昂,折射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安史之乱后,唐国势衰弱,陇西为吐蕃所占。王建、皎然、罗隐等诗人同题之作《陇头水》,多借陇水呜咽之声,抒写战争的无奈与边塞之苦。唐之后陇头吟咏仍不绝如缕,成为高潮之后的余响。
如果说秦岭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那么陇山则是中国东西的分界线。作为丝绸之路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界线,陇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可谓藏品丰富的融历史与自然于一炉的巨型博物馆,可惜其重要性至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陇山蕴含的文化资源亟待研究与开发,总体上可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丝路古道文化资源,翻越陇山的关陇古道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段落,至今仍有一些古道和关隘遗迹,可通过重走古道的形式,开发丝路古道体验游。二是陇头诗歌文化资源,陇头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母题之一,无数文人墨客登临陇头,留下许多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诗篇,可通过诗人雕塑、图片展示、诗篇吟诵的方式,开发陇头诗歌文化游。三是陇州山水文化资源,陇州的山水不仅是大自然的奇观,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蕴藏有极具潜力的风景观光价值,可通过开发森林公园等形式,打造陇州山水观光游。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发挥陕西的文化旅游优势
张燕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发展小议
霍炬
有力推动丝路沿线“非遗”保护与利用
傅功振
开发“东干村”民俗文化游的可行性
周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