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事发后,这起震惊全国的血案,以惊愕、反思、自责、恐惧、委屈等多种情感方式,渗透进招远人的生活。一夜间,仿佛每个人都成了当事人。一名30多岁的目击者受访时称,直到现在,“心里还是怀着愧疚”。因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多名目击者不愿再接受媒体采访。但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意见观点继续分裂。知名媒体人崔永元自问:“如果我在场我会冲上去吗?大概不会。”这种反省式自白,也遭到部分网友的谩骂与攻击。(6月9日《北京青年报》)
血案已然过去一段时间,但惊愕、反思、自责、恐惧、委屈的情感依然还在延续。都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对于见证者和旁观者来说,恐惧可能会伴随一生。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面对惨案时,一些人无动于衷,而地域性的网络攻击,又会让一些人倍感压力。然而,无论是道德的旁观者,还是键盘侠的分裂,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我们的许多人都病了。
如果从意义上讲,招远血案何尝不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当我们每个人都囿于后果风险,而坚持明哲保身的信条,企图远离祸患却发现其无处不在。于是就产生了恐惧之源:当你以最大的利己方式对待别人时,你就会获得相同的反馈。当别人处于恐怖与暴力中,你的冷眼观之就会成为最大的推力,当某天你处于同样的困局而呼叫时,你会发现,身边的人如同形尸走肉。
对于破解道德困局,很多人都提出了药方,比如政府的主体作用,比如培育民间力量,比如社会责任或者制度保障,不过却少了一点“心怀愧疚”的自我反省。当以“心怀愧疚”的全民姿态铭记招远案,唯在检视自己的同时,才会找到社会的病灶,才会对找到出路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和行动。做好自己,那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道德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