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昨天,在临潼铁炉街办,70岁的李大娘熟练地用麦秆编着“辫子”。她说,正在编的这些“辫子”是用来做草帽的。一般情况下,她两天就能编一顶草帽,每个草帽能卖5元钱。
在贾家、李尧等村,村民们三五成群坐在门前树荫下,个个手里攥着一把麦秆,一根根细长的麦秆在她们手指间飞快地舞动,似一只只不断翕张着翅膀的蜻蜓,不一会儿,她们用麦秆编出长长的“辫子”,盘成一圈又一圈,她们索性将“辫子”套在胳膊腕上。
当地人把这称为“掐辫子”,娴熟的掐辫子技艺,似乎不用眼睛和大脑,用手摸索着就完全可以掐得很好。
李尧村一位村民说,等收完麦子,麦秆就值钱了,村民们家家户户都将脱粒的麦秆掐成小辫子卖钱。“据说宋代末年,一位漂亮的少妇秦氏,带着孩子在树底下乘凉,看到收麦子的丈夫在烈日下汗流浃背,就随意将身边的麦草掐起来,做了一顶遮阳挡光的帽子给丈夫戴上。后来麦秆编草帽的传统就在铁炉沿袭下来,”这位村民说,每年六月,麦收结束,家家户户门口的空地房屋上都堆满压平的麦秆。农闲时,男女老幼,屋里屋外,经常三五人围坐一圈,边拉家常边掐辫子。
铁炉街办姓李的一位负责人讲,铁炉一带沿袭了用麦秆编草帽的传统手艺,每年麦收后村民们从来都不乱焚烧秸秆,而是把麦秆保存起来做成纯手工的麦秆小辫后,便会有编织厂定期上门收购。据不完全统计,铁炉街办辖区的10多个行政村,每年约种植2800余亩小麦,而单靠销售麦秆小辫年均经济效益达740余万元,每户群众可增收近两千元。
文/图本报记者霍长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