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美丽乡村,从农民出发

2014-5-9 8:43:00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进入论坛
美丽乡村,从农民出发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基础。建设“三个陕西”,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陕西传统农业大市,汉中将如何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5月6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汉中市委书记魏增军。

1、美丽乡村:从百姓出发,统筹三农发展

新闻背景:2014年,汉中市出台《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当年启动500个美丽乡村建设,两年内建成10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年内完成全市所有行政村整治,打造20个旅游精品村和10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到2020年,汉中将形成示范村为引领、提升村为主体、风景带为支撑的美丽乡村体系。

记者:4月中旬,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汉中11县区的调研观摩活动。在与基层干部交流中,“一切从百姓出发、尊重农民意愿”被放在移民搬迁、美丽乡村等农村工作的首位。你怎么看?

魏增军:当然,从百姓出发,这一点永远要放在首位。陕南移民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一个共同点都是新时期满足农民需求、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全新抓手,出发点是为了建设农民群众的幸福家园,怎样建必须尊重群众的意愿,建设中需要群众广泛参与,评价标准就是要让农民群众满意。你也看到,汉中每一个完善的移民安置新社区,都是一个美丽乡村的样本。美丽乡村的长效管护,老百姓还是主体。

记者:从农村工作方式上来说,尊重农民的意愿如何体现?

魏增军: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每一件都直接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是我们党和政府为农民服务的最前沿和窗口。因此,不管是农村工作、还是基层工作,我们一定要把群众路线贯穿始终,首先要深入群众、扎根群众,清楚农民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把工作做得更加细致、精准;其次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善于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修百姓想修的房子、建农民想建的村子,我们的工作就会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记者:三年来,移民搬迁安置中许多基层创新得到了推广。从中,我们看到了涉农资源的合力而为,也看到了资源聚集的综合效应。这对三农发展来说,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魏增军:这个启示就是聚合力量是巨大的。陕南移民搬迁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陕南的重大发展工程。三年来,汉中移民搬迁共投资128亿元,搬迁群众7.2万户27万余人,今年还计划搬迁2.2万户8.36万人。怎样整合行政资源、要素资源特别是涉农资金项目,加快移民搬迁步伐?怎样发挥好移民搬迁在避灾、扶贫、生态、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加快推进汉中循环发展、宜居富裕城市建设?我认为要从三个层面聚合力量,即上下统一的思想、全面科学的规划、集中力量的突破。

记者:所以,汉中提出了“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什么是以“美丽乡村”来引领?

魏增军:什么是美丽乡村?我想,应该是“村容整洁、生态秀美、文化浓郁、设施完善、宜居宜业”的特色新村,需要通过整治村庄环境、治理面源污染、打造绿色景观、挖掘乡村文化、完善公共设施、培育特色产业等措施,建设“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农民幸福家园。可以说,美丽乡村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集大成之作,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五位一体、聚合发展的行动体系,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一定能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每到百万亩油菜花盛开的旅游旺季,汉中全境游人如织,农民忙得不亦乐乎。我当时想,眼前这幅图景,完全就是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完美交融啊。

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怎样发挥汉中的生态优势?怎样传承文化、让人记得住乡愁?

魏增军: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汉中确实是一块宝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恰恰是汉中的独特魅力。赵正永书记在汉中调研时指出,“汉中的生态是最宝贵的资源,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放在各级领导的头脑里,体现在工作谋划中”。我们建设美丽乡村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利用我们的生态资源。我们的山,有着秀美秦岭、生态巴山的坚守;我们的水,有着供北京、送西安的担当;我们的乡愁,有着我国南北交汇的人文民俗、有着两汉三国的厚重历史传承。这些加起来,便是汉中具有唯一性的灵魂所在。所以,我们把“两汉三国、真美汉中”作为城市形象宣传语,“真美”就是要展示全域真山真水、群众真情真意、干部真抓真干。当然,我们的美丽乡村体系,不会是千村一面的单调汉中,而是千村百姿的多彩汉中。这种自然与文化的和谐交融,是最美丽的。

2、现代农业:从优势出发,升级释放潜能

新闻背景:2013年,汉中市农业总产值达到305.07亿元、增长5.2%,位居全省第四位;农业增加值完成177.71亿元,增长5.2%,位居全省第二位。2014年,汉中市出台《关于实施农业倍增工程的意见》,计划用7-8年时间,使全市农业总产值在2012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力争2019年达到550亿元。

记者:近年来,我多次采访陕南地区现代农业。你对汉中现代农业发展有什么看法?

魏增军:赵正永书记非常关心汉中现代农业发展,近几天考察汉中工作时指出,汉中农业基础好、农业资源丰富,但传统农业经济思想比较牢固,要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推广现代设施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提升农业整体效益。我觉得赵书记对汉中农业看的很准,发展要求提的很明确。汉中特色农业在全省有一定优势,但传统农业比重大,规模小,综合效益不明显。我们一定要按照赵书记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转变,推动汉中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记者:汉中把“循环农业”作为一贯坚持的发展思路,它的示范意义是什么?听说汉中是一个有机农业的最佳“适生区”,你怎么看?

魏增军:汉中走发展循环农业的路子,这是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特殊的生态环境要求所决定的。作为全国知名的循环农业示范基地,这既是我们多年坚持的农业发展理念,也是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先进农作方式。生态循环农业的示范效应,也带出了汉中农业的品牌价值。

汉中无论从大气、水、土壤、气候等自然环境,还是从生产经营方式来看,都是发展有机农业的最佳适生区。因此,我们的目标就是,今后所有来自汉中的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都以循环农业的生态方式产出,都有达到国际水准的有机认证,都有无缝体系的全程追溯。目前,汉中共有125个生产基地的223个产品,申报或通过了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认定基地面积达13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认定48万亩。作为国家级有机农业认证示范创建县,洋县的有机产品认证达12大类60种,可以说填补了国内认证的一些空白。

记者:我曾注意到,在去年12月你履新汉中的日子里,每周都会去几个区县,时常周末也在调研。对于汉中特色农业的基础,你看到了什么?

魏增军:十县一区的调研下来,我看到了一份特色农业的丰富潜能。2013年汉中粮油总产值达到41亿元;生猪、油菜等5大产业规模及产量,均居全省之首,其中水稻、柑橘、茶叶的面积和产量,都占到了全省的60%左右。汉中仙毫品牌价值14.65亿元,荣获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今年汉中出口的柑橘货值有2049万美元,出口食用菌110.5吨、202万美元。这说明汉中农业有优势有底子、有规模有效益,将来还可以大有作为。

记者:事实上,不论我们谈哪一项涉农工作,总要回到农业发展上来。农业强才是最重要的基础。怎样提升农业的产业支撑力,可以分享一下你的见解么?

魏增军:前几天,我跟几个部门的同事谈农业,大家也很积极,你说油菜亩产多少、他说肉牛价钱怎样,这些都很好,但总缺少了一些视野。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城乡一体化发展时期,搞农业要有开放的思想、大农业的思维、发展工业的理念,具体讲,就是要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吸引、优惠政策引导,促进生产要素向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培育一大批新型经营主体,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就是要通过土地流转、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农业主导产业基地,延长产业链条;就是要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这样农业强才有支撑。

记者:过去,我们陕南不富裕,多少因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窘迫。现在你提出的大农业思维,是要把“山、水、田”都做活了。怎么去实现呢?

魏增军:大农业思维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要做大做强做精特色产业。今年启动的农业倍增工程,编制了农牧业、林业、渔业等三个发展纲要,就是要从优势出发,释放传统产业升级的潜能,也要繁荣一批林下经济、水产养殖、全域旅游等等,这些都是汉中的潜力所在。2013年汉中渔业总产值达到19.2亿元,位居全省第一;汉中林业总产值达到60.5亿元,位居全省第四位。此外,今年陕西成为我国江北茶区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汉中茶叶总面积达74.8万亩、产量2.27万吨、产值15.17亿元。

记者:事实上,“特产丰富、产业不大”,这一直是陕南传统农业的瓶颈。我想问,农业倍增工程,一定可以打破它么?

魏增军:在我来看,这个产业不大,不如说是产业不精、不深,是我们的开发不够好。目前,汉中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03个、实现产值42亿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54家,销售收入90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了1980个,今年还要发展200个特色专业合作社。尽管汉中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提高了,但短板仍然存在。园区功能有限、产业链条不长,产品多以初级形态销售。客观来说,我们的现代农业还处在一个成长期。

3、农民增收:从改革出发,创新激发活力

新闻背景:2013年,汉中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053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50元;增速为14.1%,连续4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2014年,汉中市将完成13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并计划用5年时间,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力争2017年达到12300元。

记者:有一个数据显示,在汉中农民的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52%。对于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你的见解是什么?

魏增军:可以围绕汉中特色农产品基地等,鼓励农民创建配套型家庭工业,或从事物流、乡村旅游等服务业,以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还可以搞活耕地、林地、宅基地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分配权,探索财产性收入;并且,支持农民在土地流转后,成为产业工人或职业农民,以转移就业促增收;还有,引进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让农民在当地就业。

记者:对于拓宽农民增收的多元化途径,我认为推进土地流转、新型经营体系等,这些都有很大的空间。我们怎么深化三农改革?

魏增军:首先,土地流转关系着农民的权益和收入,更关系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全市目前流转土地29万亩,占全部承包耕地的8.6%,低于全省11.7%和全国26%的水平,这个规模的确不算很大。但是我认为土地流转还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能盲目追求速度,这取决于当地产业发育的程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记者:在你的构思中,农业经营体系怎么创新,如何繁荣?

魏增军: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扶持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各类服务组织竞相发展,成为推动农业突破发展的主力军,特别是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返乡创业农民等,我们将会提供一揽子的支持方案;对于现代农业园区,我们将继续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增值增收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发挥聚集土地、资金、项目、人才的作用。同时,在产业发展中,着力培育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

记者:汉中一些改革创新的方向和思路是什么?

魏增军:所谓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它包括农业科技体系的革新、农业组织形态的多元、社会化服务方式的丰富,也包括一些制度配套层面的创新。例如创新农村抵押担保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多样的涉农金融产品,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再如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集中投向园区建设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并用政策去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向“三农”。这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深化改革过程。

记者:今年是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深化之年,创新扶贫方式成为了必由之路。新时期汉中扶贫的新思路,会怎样走向深入?

魏增军:自2011年至今,全市已累计投入社会扶贫资金6.74亿元,脱贫33.3万人。但目前全市仍有78.56万贫困人口、占到农村人口的26%。如果不能让这些群众尽早脱贫致富,我们今天谈话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了。今年我们已经根据中省安排,出台了一系列的创新扶贫举措,将围绕“六项机制创新”和“十项重点工作”,满足“保障兜底”和“产业扶贫”的不同需求,确保当年实现脱贫13万人的目标。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今年有一批年轻后备干部,参与了新一轮的驻村扶贫工作,而且一住就是三个月。对开展这项活动的初衷是什么呢?

魏增军:我在陕南工作了九年,扶贫工作对我来说,始终是重中之重的。我认为任何工作的创新举措,首先要务实、要精准。多年来,我们从片区攻坚、整村推进,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智力实施扶贫,但对于还未能脱贫的群众,我们该怎么做?近期,我们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就组织了一批有干劲、善思考的年轻干部,拿出“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精准办法来,扎扎实实深入下去,长期与老百姓朝夕相处,了解贫困地区的情况,掌握贫困群众的诉求,帮助培育谋划致富产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记者:也许这一举措的深远意义,已经超越了扶贫,而是定位在了发展。

魏增军:我想更准确地说,是定位在了农民增收。新一轮的干部驻村包扶工作,的确不仅要做好扶贫的工作,还要带着使命去发现难点,带着责任去服务农民,这也是我们确保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方面。我希望他们能有这样的意识,在宏观与微观的对接结合之中,去贴近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去看到农业农村发展的难题,去历练解决难题的方法,去丰富农民增收的途径,并建立服务农民的长效机制。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推荐信息
到西安关中驾校 考驾照  三秦游网站指定单位,网上报名优惠200元!
陕西户县龙窝酒!
秦绿辣椒 我的辣味!
 
最新信息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