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五一”前,气温变化较大,不少老人、儿童出现感冒症状。市内几所医院输液室是人满为患。不满周岁的婴儿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或站或坐的都在打点滴。
不知从什么時候开始,好像输液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成为一旦生病就会想起的治疗方式。不管大病小病总会想到打上一瓶点滴,不少大夫戏称自己是“水”大夫。
不输液怎治病
只要一生病就会打点滴的习惯,很多人从小早已形成。
前几天的晚上,朋友刚上小学的儿子突然发起烧来。一测体温38.5℃。看着体温计里的数字,刘红(化名)夫妇抱起孩子打车就往医院赶。经过医生的诊断,建议给孩子输三天液,按照医生的说法就是:“流行性感冒,都发烧了,还是给孩子输液观察一下,温度如果下不来,再输上三天。”听到医生的口气,为了不影响孩子上学,刘红夫妇只好同意给孩子输液。
4月29日,记者去医院看望一名住院的朋友。刚到医院门口,便碰到急匆匆往医院走的小王。原来是刚满一岁的女儿发烧,妻子与母亲抱着孩子正看病。在病房里,小王的妻子抱着孩子,母亲双手扶着孩子的头,护士准备给输液。当输液针刺入头皮,1岁大的女儿开始大哭不止,小王妻子扭着头,看也不敢看。看着走进病房的丈夫,小王妻子忍了半天的泪水夺眶而出。小王只好安慰妻子,没事,人家孩子不都这样吊液体。上午九点,输液病房内,已经是座无虚席。
说起输液,单位小刘感触最深。他常是追求快节奏的人,所以当大夫说输液治病快时,他经常选输液。“我们小时候,一生病就会打吊瓶,确实好得快,但是到了现在,药是用得越来越好,钱也是花得越来越多,就是病好得不如原来快了。”小刘感慨地说。
在延大附院和市人民医院,记者随机采访了四五十名人。92%以上的人认为治病就是靠输液。80%以上的人在输液和吃药选项上选择输液。90%以上的人不知道输液有何风险。
吃药也能治病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在北京大医院,输液是件困难事。
记者的一名远房亲戚因患糖尿病、高血压、内风湿等疾病去中日友好医院治疗。因为该医院治疗这一方面专家是亲戚儿子的同学,故一去便办理了住院手续。
住院没两天,母亲和儿子都不适应。起因是住院太清闲,只吃药不输液。老太太习惯延安住院就输液的生活,觉得住院不输液不对劲。儿子也猜想是同学为了给自己省钱,不给母亲输液。
中午乘休息时间,亲戚的儿子就找同学提意见。见面就说,“好不容易来北京给老娘看病,你有啥好药就用,该输液就输,别替我省钱。”没想到,同学二话不说,领他到各病房走了一圈,没有见一个输液的。
“这是北京,不是延安。输液有风险,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不该输的液,谁来了也不行。”随后七八天时间里,亲戚的儿子走遍住院部的楼层,就没见到输液的。八天后,检查治疗完毕后,母子俩拿着医院退回的二百多元押金(住院押金五千元),带着半个月的药满意而返。
事实上,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药物直接进入静脉血管,输液这种给药方式充满风险。不少医生表示风险几乎存在于输液过程的所有环节,除了可能带来诸多药品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之外,对于病人而言,医务人员的操作(穿刺过程、滴速和用量)、盐水(糖水)的质量、输液器及注射器的质量,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2012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的过敏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病例中,85%以上为静脉给药。专家指出,明明吃药或打肌肉针能好的一点儿小病,还非要用输液去解決,就好比拿大炮打蚊子,小题大做、有害无利。
然而,对于中国大部分患者而言,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并不难懂的风险,人们的观念中只有“输液好得快”。
大夫为啥喜欢输液
为什么人头脑中会有如此奇怪的观念?多名医药界人士称输液过度是医患双方的原因。医生和患者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输液视为“社会问题”。
延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院资深人士认为,输液过度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部分原因是患者的认识问题,但主要原因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追逐利益造成的。而造成这种原因的“病根”就是公立医院的“以药养医”机制,这是造成输液过度的制度性因素。
他将输液形容为“搭起了一个收费平台”,不仅可以通过加药收取药费,还可收观察费(尽管未必有真正的观察)、注射费、输液费等。他向记者透露,延安市某所医院,近几年因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买等,在银行贷了六、七亿元。医院拿什么还款?还不是拿医疗费还。现在好多医院给科室下任务、科室给大夫下任务,任务和奖金提成直接挂钩。对医生而言,输液很少是单纯输盐水和糖水,大都跟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大剂量地使用抗菌素,一方面完成科里任务,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灰色收入。
如何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他认为关键是改革目前的医疗卫生制度。公立医院不能推向市场,政府要加大投入。医院内部要进行运行机制的改革。医院的发展不能只靠自身的收入来维持,实行收支两条线,这样才不会加重病人的负担。要将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作为公共服务内容,由政府来承担,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输液”的问题。(记者 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