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专家呼吁,应重视结直肠癌发病的新变化,对防治策略进行调整。记者获悉,今后,广州有望推行新的肠癌早筛方法,对粪便进行 DNA检测分析,从而揪出癌前病变的踪迹。
国人肠癌发病年龄
早于西方12年
“过去国人的肠癌高发部位在低位直肠,而欧美国家以结肠部位的癌变比较多见。”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主任潘志忠教授指出,低位直肠癌变很容易通过经济、方便的肛门指检发现。如今随着国人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中国人肠癌的发病部位也开始西化,结肠癌病人明显增多。
潘志忠说,从肠癌防治的角度来看,西式饮食结构是很不健康的,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都是肠癌的危险因素,尤其是洋快餐,油炸食物的脂肪含量很高,容易引发肥胖。而研究显示,肥胖跟肠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此外,现在城市里坐办公室的白领多了,久坐不动,缺少锻炼,加上工作“压力山大”,这些危险因素叠加,会提高肠癌的发病风险。
久患溃疡性结肠炎
癌变风险高
在人们印象中,过了“知天命”之年,结直肠癌才会渐渐逼近自己。实际上,临床上二、三十岁的晚期肠癌患者并不罕见。潘志忠接诊过的最年轻病人,只有八岁。“年轻病人往往治疗效果比老年患者差。”他表示,因为年轻病人的病理类型多倾向于恶性程度更高的未分化癌,可能很早便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治疗更为棘手。
研究显示,超过七成的肠癌由腺瘤,也就是肠息肉发展而来,通常肠息肉变成癌需要五至十年。潘志忠表示,癌前病变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在肠息肉中,绒毛状腺瘤比管状腺瘤更容易出现癌变。二是腺瘤数量越多越容易癌变。例如家族性多发性结肠腺瘤,青年患者可能会长出近百个腺瘤,到中年时将100%会变成肠癌。三是如果肠息肉的大小大于 3 厘米,更容易癌变。四是溃疡性结肠炎患病时间越久,越容易癌变。溃疡性结肠炎并非“小毛病”,患病超过20年的人,癌变风险高达12%。
大便检测DNA
可探“癌踪”
预防结直肠癌,最直接的方法是改善饮食结构,健康生活。而对一些高危人群来说,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潘志忠指出,年过四十岁应定期通过做肛门指检和肠镜等防癌体检,及早发现肠息肉等癌前病变,从而提前五至十年切断癌变之路。
不过,体检中经常有人因恐惧肛门指检和肠镜而逃过检查。潘志忠表示,除了这两种常规检测方法,未来广州人有望利用新技术,在家自取粪便,只要寄到医院检验,就能获知“癌踪”。
记者获悉,今年4月份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利用大便来检测DNA,可以发现癌变踪迹,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高,前者准确率达到93.2%。“这种筛查方法比较安全,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潘志忠表示,广州市正在委托该院进行研究,采用新方法后有望大大提高肠癌早筛率。
肠癌转移后
仍有治疗机会
有些病人一听说自己出现肝和肺转移,就垂头丧气,觉得延续生命的机会渺茫,其实不然。“肠癌哪怕是二期病人接受根治手术后,大概有20%的人也会复发和远处转移。三期复发和转移的发生率更高。”潘志忠指出,一旦发生远处转移,要看发生在什么部位。
如果仅仅发生了肝转移,通过使用化疗药物缩小病灶,并对转移癌进行手术切除,病人仍然有生存的机会,目前该院肠癌肝转移病人手术后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30%。对于没有手术切除机会的晚期病人,仍可以通过靶向药物配合化疗药物的积极干预延长生命。
四类信号
提示早期肠癌
潘志忠提醒说,以下四类信号要特别警惕:
1.便血:便血往往是直肠癌患者的第一个症状,只要做肛门检查或者做一个简单的肛镜,就可鉴别是否是直肠癌的早期表现。
2.腹痛:部分病人以持续腹部隐痛为首发或突出的症状。也有一些病人表现为典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性腹痛,即疼痛为阵发性绞痛。当这种症状出现在老年人身上时,应首先考虑结直肠癌。
3.大便习惯改变:多数人有每日定时排便一次的良好习惯。对于常常发生便秘、腹泻的人来说,如果没有旅行、生活环境变化及服用土霉素等药物因素,大便突然可以变细,或者原来一天一次大便,在无任何原因下,变成一天几次大便或者好几天一次大便等,都要警惕可能是早期癌症表现。
4.腹泻:每日排便数次甚至多达十余次,可为黏液血便、黏液脓血便或溏薄的稀便。如果腹泻常规治疗两周以上仍无效时,极可能是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
小贴士
经济困难
可申请慈善赠药
据中华慈善总会项目部副主任胡野萍介绍,符合条件的患者可向中华慈善总会贝伐珠单抗赠药项目提出申请,从而获得援助。申请条件:1.低保患者,患有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经指定的医疗机构评估确认符合贝伐珠单抗类药物适应症;2.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连续使用该类药物治疗六个月,由于经济原因无法继续进行治疗。目前,该慈善赠药项目已覆盖了包括广州在内的全国94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