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它、阅读它,就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大潮中很快消失不见了。”著名作家冯骥才如此评价传统城镇化大潮中我国古村落快速消亡的现状。
现状:古村落保护迫在眉睫
陕西省历史文化悠久,传统古村落分布较为分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祁嘉华的一篇论文《为陕西古村落把脉》中,对陕西的古村落有一个调查。陕北地区的古村落多以窑洞式建筑为主,保存较为完整的有17处,其中榆林10处,延安7处;陕南地区的古村落汇集了大江南北的各式建筑特色,保存较好的约有14处;关中地区自古就是帝王文化的所在,但目前这里的古村落只剩下了12个,其中多数还是在渭北地区。
在绥德县白家硷乡贺一村,进入村子没多远,就有一道坍塌了的石墙碎块挡在路上,旁边半道墙的缝隙里夯了不少小石块。在重点保护院落其中的一处“武魁状元家”,门侧的“武魁状元旗杆”已倒,门口两尊石狮子早已损毁,院内散落着砌墙的碎石块,只有立在院中的照壁还能看出当年的华美。
耀州区东北部旱塬上的孙塬村,是我国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故里,村内至今仍保留着一些有关孙思邈的文化古迹遗址。村民说,“前些年古村城墙的城门还在,时间长了,人们不重视,现在也不见了。”上世纪80年代起,孙塬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让村民逐渐富裕起来,但也让孙塬村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劣。
岁月消逝不断,陕西古村落保护已迫在眉睫。
开发:过度开发利用也是破坏
近年来,陕西省一些传统古村落快速消亡,还有一些传统村落由于建筑破败严重无法修复,加之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的空心村现象,加速了传统古村落的凋敝和损毁。此外,过度旅游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村落的环境。
边缘化、表面化、简单化,陕西省古村落近年来的发展脚步并未跟上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目前,陕西农村建设普遍走的是城乡一体化的路子,仿效城市的做法,在村子的旧址上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这样做的结果是整齐划一,便于管理,村庄的空间环境会迅速得到改观,但这样的做法显然不适宜那些已经老旧却不能拆掉的古村落。于是,不少地方采取了在古村落旁另建新村的办法,但由于年久失修和开发不足,古村落中供游人参观的除了古建筑再没有其他项目,除了门票,参观者几乎再也没有了其他消费,参观地自然就缺乏稳固的经济增长点。
汉中、安康和商洛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越来越受到周边城市的青睐,成了旅游的好去处。当地政府也开始对青山绿水之间的古村落进行开发利用,设立专项资金进行修缮。由于没有学者的介入,古村落的修缮也就成了纯商业性的运作,并未体现出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保护:从摸清家底开始
2012年,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启动了全国传统村落调查工作,陕西共有5个村庄入选首批国家传统村落名单,分别是绥德县白家硷乡贺一村、佳县佳芦镇神泉村、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和耀州区孙塬镇孙塬村。
2013年,为摸清陕西省古村落的底数,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古村落调查工作。把符合“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三项条件中任何一项以上的村落列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村落基本信息、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人居环境现状等,调查对象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元。
记者了解到,古村落调查充分利用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历史文化名村和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的申报材料等现有资料,确定需要调查的村落,社会团体、学校院所、专家学者等社会各方也提供了符合条件的村落信息。同时,各县(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组织进行入村调查,按“一村一表”要求填写登记表,拍摄相应照片和提供有关图件,提出我省古村落保护意见进行上报。通过这次调查,我省进一步加强对陕西省古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展示古村落文化风采和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