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5月21日上午,宁波北仑满洋船厂码头,伴随着嘹亮的汽笛声,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船体发掘与现场保护主工作船——“满洋2004”号工程船乘风起航,正式拉开了2014年度“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工作的序幕。
“小白礁Ⅰ号”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港东南约26海里的北渔山岛海域,是一艘从宁波港始发的木质商贸运输船,沉没于清代道光(1821~1850)年间,埋藏在水下约24米的幽深海底。沉船于2008年度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中被发现;2009年实施了重点调查和试掘;2011年进行了遗址表面清理;2012年基本完成船载文物发掘。迄今“小白礁Ⅰ号”已出水文物606件,主要有品相精美的青花瓷、名家制作的紫砂壶、标明商号的玉石印章、来自日本和越南的年号钱币、西班牙银币以及成列的石板材等水下遗珍。
“小白礁Ⅰ号”船体发掘工作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组织,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主实施,并汇集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浙江、福建、海南、广东等地水下考古与科技保护力量共同会战。整个船体发掘与现场保护工作计划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其中6月上旬计划完成船体以上堆积的发掘清理,6月中旬计划完成船体保存状况资料采集,7月中旬前计划完成船体起吊出水、船板测绘复原和现场文物保护、包装、运输等工作,计划于7月20日左右结束海上作业返航。
与以往相比,本次工作具有以下鲜明特色:一是强化项目合作,创新项目管理,充分吸纳社会力量,特别是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交通部广州打捞局、武汉海达数云技术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共同参与;二是在遵循水下考古国际准则的基础上,将首次在发掘工作中检验《水下考古工作规程》,为国家即将颁布试行的《水下考古工作规程》提供实践经验;三是在国内水下考古工作中首次通过水下三维扫描、地面数字化采集、空中多角度航拍等海陆空三位一体手段,力争构建海底古船三维虚拟复原图像、出水文物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水下考古现场三维展示系统等技术平台,以全面实现水下考古项目的数字化采集、处理与管理;四是发掘、保护与展示并重,发掘出水后的船体,将在现场进行初步保护处理后,再运至宁波基地内边保护边展示,让公众共享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林国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