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一条“内地小孩尿急在香港街头小便,父母与港人激烈冲突”的新闻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人们各执一词。姑且不说孰是孰非,打从有了素质教育起,素质就没有离开过中国人。
昨日,素质成了热点,读者们通过热线,向记者更深层次地讨论了他们眼中的西安礼仪文化现状。
“《陕西木有啥》里有句歌词是:文人墨客誉华夏,这句歌词来形容西安太合适了。这座东方文明之城有很多‘礼’性的东西在其中,说到礼仪,我想应该延伸一下这个词的内涵:礼是形意,仪是载体,合起来就像这座古城的城墙一样厚重而富有韵味。有这样儒雅气魄的城市国内不多,但西安一定是。”《陕西木有啥》的作词人刘刚在昨日的来电中向记者说道。刘刚认为,礼仪有尊有雅,就像西安人的性格那样,有“冷”有“热”,这种独有的人文合一的现象或许就是造就了西安文脉之都这个角色的主要因素。“但是,时至今日网络的便捷省略了太多的礼节性交际成分。所以,我觉得我们不可太依赖于科技带来的便捷。”刘刚认为,闲暇之余多和朋友聚餐聊天,多参加社会活动,多参与人与人面对面的交际,学到的不仅仅是客套,而是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礼尚往来、诚信知理、相敬如宾的优质礼学,让更多的礼仪成分融入到人群当中。
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物质生活的富足并没有复苏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人们之间存在太多的纷扰和争夺,人心变得日益浮躁,在这样的情况下,礼仪被打上了太多的利益印记。“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现在的社会精神需求越来越多,诱惑太大,不管赚了多少钱,都不会满足,形成了当代社会的现状——永无止境的欲望与礼仪之邦的传统的矛盾。这种矛盾随着一些诸如老人讹诈帮助者,红十字之类的不良事件带来的影响而进一步使社会呈现出某种病态,礼仪在利益面前,显得越来越弱势。”华语金曲奖西北地区负责人刘毅说道。他认为,重建礼仪之邦,不仅仅是表面的一个形象,抑或一个简单礼节,礼仪最高的境界永远是来自于个人内心深厚的修养,来自整个社会营造的氛围,“社会是渴求礼仪的,从我做起,不要只是说说而已,重拾礼仪信念虽然不易,但也不远。”
本报记者严娟
参与方式
不论是草根、学生还是文化名家、艺术大师,不管是只言片语还是长篇大论,只要你对于“西安人礼仪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就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我们期待你与众不同的灵思妙想。
活动参与方式:登录
粉色网在相关栏目下留言;@
粉色都市报官方微博写下自己的想法;发私信给
粉色都市报官方微信;拨打
粉色都市报热线电话 82243110留言;发送邮件至 sanqinwe- nyubu@126.com。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