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25日,记者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历经7个多月艰苦发掘,考古队在成都体育中心发掘点发现了隋代摩诃池遗址。考古现场负责人易立告诉记者,除了在成体中心发现唐代建筑基址外,还首次确认了摩诃池东南部的走向、范围和堆积情况。
唐人卢求在《成都记》中记载:“隋蜀王秀取土筑广此城,因为池。”由此可知,摩诃池最早出现在隋朝。史料记载,隋炀帝开皇二年(公元586年),镇守成都的蜀王杨秀要扩建成都子城,于是需要挖土筑城,土挖得多了,就形成了一个“人工湖”。一位西域僧人云游至此,便说了句“摩诃宫毗罗”(梵语),意思是说这里广大有龙,人工湖始名“摩诃”。清李元《蜀水经》记载,流江“又东为金水河,入成都县城,汇为摩诃池,又东酾为解玉溪,又东穿华阳县城而出,入油子河。”引自城西流江的“源头活水”,构筑了成都城市完整的河湖水系,也为摩诃池注入了充足水源与盎然生机。
摩诃池到底有多大呢?成都水利专家陈渭忠在《摩诃池的兴与废》一书中称,摩诃池修成之初,面积达500亩,随着唐代将郫江水和解玉溪水引入摩诃池,摩诃池的水量变得十分充足,经过后蜀扩建,水域面积在1000亩左右,约有10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唐代诗人高骈以“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来描述摩诃池的“醉人”;杜甫则在摩诃池上“莫须惊白鹭,为伴宿青溪”;摩诃池的美,更是令宋代陆游“一过一销魂”;而苏轼《洞仙歌》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的词句更是让摩诃池为世人所熟知。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感慨,古代成都的城市格局如杭州一般,“湖光城色两相宜”。而从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看,摩诃池的边缘大致由西南往东北延伸,堆积最深处接近7米。
对于摩诃池是如何消失的,袁庭栋介绍说,摩诃池经历了唐代早期、元末明初及明代晚期三次人工回填,水域面积逐渐缩减;明洪武十八年,蜀王朱椿将大半个摩诃池填平,于后蜀宫殿旧址修建蜀王府,明末清初,蜀王府毁于战乱;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蜀王府废墟上又兴建起贡院,只有西北隅仍残留少许水面;到了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摩诃池全部被填平成了演武场。一个在唐宋时期让无数文人骚客雅兴大发的摩诃池,如今只存在于各种诗词和史料之中,而世人对摩诃池的方位、大小也一直存疑。此次发掘,不仅发现了足以定位摩诃池近7米深的堆积,还发现摩诃池的东南部走向并不规则,这为今后的成都城市考古提供了重要的坐标。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这次考古发掘工作,自2013年10月开始,一直持续到2014年5月。除了摩诃池遗址外,还陆续在不同土层中发现了明代蜀王府宫苑遗址、疑似唐代官衙院落基址等重要文化遗存。对建立四川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研究成都古代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规划布局以及古代成都平原地区政治经济状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