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助残”文化服务丰富多彩
共享文化 点亮心灵
本报记者 刘 婵
5月18日是第24个全国助残日,从城市到乡村,从社区到村落,各种针对残疾人的文化服务丰富多彩。当天也是第38个国际博物馆日,很多地区将二者结合,举办以博物馆为主题的残疾人文化活动。
博物馆“无障碍”
“虽然我看不见,但是我用手和耳朵也能感受到咱临沂悠久的历史。”助残日期间,在山东省临沂市博物馆参观的临沂市特教学校视力残疾学生刘成雨说。当天,临沂市文广新局与市残联联合举办“百家博物馆文化助残公益行动”,邀请残疾人到市博物馆免费参观。学生们在助残志愿者的帮助下,第一次参观了珍藏着众多文物、记录着临沂历史痕迹的博物馆。
天津市在天津图书馆音乐馆设立残疾人文化艺术基地,今后,残疾人朋友可以走进音乐大讲堂,欣赏高雅音乐。据音乐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他们将定期安排、专门接待全市爱好音乐的残疾人朋友,让他们无障碍地享受文化大餐。
今年5月12日至18日是第15次“上海助残周”,上海百家博物馆启动“文化助残”公益行动。5月18日开馆的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还邀请盲人作为首批观众近距离触摸展出的部分文物。此外,“为全市视力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观影服务”被列入2014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
北京恭王府博物馆邀请残疾人朋友汇聚一堂,聆听历史故事,触摸王府遗迹,观看陈列展览,欣赏被誉为“当代阿炳”的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甘柏林及他的学生们同台演奏。当天,志愿者及工作人员分成3组为肢残、聋哑、盲人朋友提供特色服务。恭王府从2010年起,设立了每月一天的“残疾人公益文化日”,这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团体,在恭王府享受志愿者提供的搀扶、手语讲解等特色服务。5年来,恭王府免费接待了残疾朋友约10万人次,提供专场服务50余次,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看电影与听电影
近年来,我国残疾人文化事业建设快速发展。一款款高科技软件发明出来,盲文点显器、阳光读书郎……盲人们只需轻轻触按键盘,就可以“看见”大千世界;一部部反映残疾人题材的影视佳作亮相,《特别的爱》、《大爱无声》等,让我们走进了残疾人的世界;一本本凝聚着残疾人作家心血的作品,如《道德的力量》、《为了生命的美丽》等,让我们从中汲取了精神的力量。
“十一五”期间,针对残疾人读书难、借书难的情况,中国残联已在全国上千个城市社区开展了“文化进社区”活动,有60万残疾人从中受益。“十二五”期间,这一活动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1年起,中国残联与文化部共同举办了4届全国残疾人文化周活动,地域性、方便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使之成为广大残疾人展示特殊才能、集中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
对于聋人、盲人来说,欣赏电影曾经是他们心中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如今,他们也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去观看、去聆听。2009年,上海成立了全国首个无障碍电影工作室,将“讲电影”灌录成碟片,并免费送片上门。2011年,由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中国无障碍电影项目正式启动,广大盲人和聋人朋友坐在家中,便能体味电影艺术带来的魅力。2011年,新的中国盲文图书馆(中国视障文化资讯服务中心)在北京落成,它不仅直接服务于中国1000多万盲人,更是残疾人文化服务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道绚烂色彩。
由于自身的缺陷,很多残疾人不方便到户外活动,数字文化服务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2012年,国家图书馆联合相关机构在残疾人信息服务的力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成立“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在栏目设置和资源选择上,倡导以用户为中心理念。2013年,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在国家数字文化网正式发布“心声·音频馆”,提供线上服务,开启了文化共享工程残疾人服务工作的新篇章。“心声·音频馆”从内容到获取都按照视障人群的需求精心选择和设计,具有资源内容丰富和方便视障人群无障碍获取的特点,可根据用户需求持续更新资源。
以文化扶助残疾人就业
形成常态化、规模化的残疾人个性化文化服务不止于此。针对残疾人自身特点,全国各地组织成立了不同类别、不同形式内容的协会、联谊会,残疾人们走到了一起,他们相互交流,接受专家、学者的指导培训,在各类比赛中不断提高技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获得了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有些人还获得了新的技能。
“参加了残疾人模特表演后,我们每一名残疾人不仅在音乐素养上有所提升,而且学会了许多衣着打扮方面的知识。”来自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的戴美娟说。已经50多岁的她,因患有先天小儿麻痹症下肢残疾,生活长久封闭。一年前,戴美娟加入了该区残疾人服装模特表演队,没想到艺术表演为其按部就班的生活注入了“青春”活力,她已成为模特表演队的骨干分子,且能带新人了。
“通过举办文艺演出,才艺、技能培训等方式,近年来,陕西在探索文化扶残助残的路子上步伐矫健。”陕西省残联宣文部主任张未来说,如今,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乐于走出家门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通过将残疾人文化产业与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相结合,不少文化类残疾人企业发展较快,残疾人文化产业的雏形已经出现。
例如,在江苏,针对残疾人就业难,残联组织在苏州旅游一条街上建立起“寒乡会舍”,成为残疾人书画作品展示和销售窗口,探索出“文化创作加就业”的有效模式。2013年,西安市碑林区成立了碑林区残疾人文化产业孵化基地,探索残疾人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通过与区内医院、院校、专业培训机构联合,对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进行了各项技能培训,创造出来的“文化+产业+就业”模式,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致富。“虽然工作忙碌,但我过得很充实、快乐,更重要的是,我能为正在读研的孩子多赚些生活费。”52岁的陈吟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