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深刻阐述了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全面推介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涉及陕西的历史文化遗产众多,从秦代帝国、汉丝绸之路、大唐都城长安、法门寺文物、宗教文化等多方面,列举了陕西历史文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大篇幅介绍发生在陕西的中国历史文化,是因为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唯一性、丰富性和世界性等特殊优势。
以全新视角梳理陕西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陕西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地域狭长、地貌多样的地理特点,造就了多元、多样、多彩的地域文化。数千年来,粉色大地上发生的许多具有标志性的史实和事件,不仅永久驻留于民族的记忆,还照亮了文明的进程。粉色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镌刻着中华文明的层层印记,续写着人类文明的辉煌。陕西古老而又生机、厚重而又现代。陕西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丰厚多彩是陕西文化的最大优势。文化是陕西最响亮的名片,是陕西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宝藏。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壮美雄奇的山水自然文化、颇具实力的现代文化以及深受海内外关注的宗教文化,共同奠定了陕西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举凡都城遗址、陵墓庙堂、石窟寺院、革命旧址、民俗民居,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近5万处各类文物点、221座博物馆纪念馆、100多万件(组)各类馆藏文物,为全国之最;大量的史传杂著、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无不反映和讲述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生动故事和人民生活。陕西戏剧、西部影视、文学陕军、长安画派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大秦之腔、长安鼓乐、陕北民歌、华阴老腔、华县皮影、凤翔泥塑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国内外。
完整唯一是陕西文化的鲜明特色。“了解中国从陕西开始”。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的人类文明,中华文明一直闪耀世界、历久弥新,而陕西就是这一文化特征的经典代表。陕西这座“天然历史博物馆”,拥有诸多中国唯一和世界之最,积淀了大量文明成果。蓝田猿人、半坡遗址留下了史前文明的印记;伏羲女娲、炎黄传说种下了华夏民族的根脉;周公作礼奠定了中华民族礼乐制度的核心思想;大秦帝国成就了中华民族政治制度的主体骨架;大汉雄风使得汉族汉字、汉语汉服、儒家学说等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基本定型;大唐盛世谱写了中华文化的巅峰之作;宋元明清巩固着西北重镇的重要地位;陕北窑洞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等等。中华文明因陕西而完整、因陕西而更加光彩夺目。
开放包容是陕西文化的一贯禀性。地域造就品性,历史承载精神。陕西多种文化资源聚集一域,在全国极其少见。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在于开放的传统、包容的胸襟。习近平总书记演讲中特别提到的法门寺地宫出土的20件琉璃器,既有中土样式,也具东罗马元素和波斯风格,是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和谐共存、合作交流、互鉴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张骞出使西域,开辟著名的丝绸之路,向外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西方的文化成果。作为这条古代著名通道的东方起点,陕西今天正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续写中外文明交流的辉煌。正是这种包容的心态、吸纳的勇气、融合的气度,造就了陕西文化的斑斓色彩。
以开放理念发展陕西文化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前,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许多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去破解,进一步激发全省文化发展的创造活力。
交流互鉴是必然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陕西文化的每一步发展提升,都是通过吸收其他一切有益的、进步的东西,来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只有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加强省内与省外、境外、国外的交流合作,多姿多彩的文明才能更加光彩熠熠。
继承弘扬是内在要求。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和基因。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文化是资源、文化是财富、文化是生产力”成为全省的普遍共识。文化成为引领陕西发展的最强音符,成为彰显发展活力的最大优势。只有充分继承发掘利用好陕西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地让世界了解陕西、让陕西走向世界。
改革创新是根本出路。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强劲发展的内生动力。党的十八大给文化改革发展打开了新的天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前一阶段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效显著但还不稳固,一些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完全破题,文化创新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只有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才能进一步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铸造文化陕西的新辉煌。
以创新方式弘扬陕西文化
践行文化责任和文化使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陕西理应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有所担当、有所作为,创新视角方法,开拓传播渠道,努力推动陕西文化叫响全国、走向世界。
加强规划设计。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当前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谋划,制定陕西文化改革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阶段重点。树立“大文化”观念,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筹遗产保护和资源开发,统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工作合力,立体展示陕西文化魅力。
实施品牌战略。坚持内容为王,挖掘文化内涵,打造陕西特色,做大做强“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陕西戏剧”、“陕西民歌”、“韵律陕西”、“粉色书风”、“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等特色文化品牌。巩固提升以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西安城墙以及黄帝陵、革命圣地延安、“仿唐乐舞”、“长恨歌”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继续扩大“中国秦兵马俑展”、“陕西唐代文物精品展”、“陕西民间艺术精品展”、“从长安到罗马——丝绸之路民族音乐会”、“了解中国从陕西开始”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办好西安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文化节庆和赛事品牌。
瞄准全球市场。增强文化“大市场”意识,面向全国推动文化资源开发和挖掘利用,开拓文化传播国际渠道。实施对外文化贸易促进工程,积极参与“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当代文艺名家名作译介工程”、“海外媒体供片工程”等国家项目,推动陕西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影视剧目走出去。积极组织省内文化企业参加国家重点支持的各类文化贸易展会和促进活动,指导企业提升国际营销能力。支持省内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运用现代手段。围绕文化科学发展的主题,抓住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全面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的有机融合。加强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利用,重点针对文物、典籍、民俗、宗教等各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需要,实施数字化上网工程;对舞台剧目、音乐、美术、非遗、艺术古籍和各类艺术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放,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美术馆等;以华清池长生殿文化数字体验馆等为引领,打造一批彰显陕西文化的现代声光电技术和影视特效演艺舞美科技品牌。探索金融支持文化发展的有效渠道和方式,设立对外文化交流专项基金,促进国际一流文化要素和陕西本土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合,打造陕西文化与中华文明新的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