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何春喜
西沙,古老而年轻的西沙。说它古老,因为西沙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那里有唐宋的瓷器、明清的石碑、民国的建筑;说它年轻,是人民海军成建制的进驻,使它焕发了青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西沙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成长进步。从这点来说,西沙进入了“而立之年”,就像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壮汉。西沙,遥远而亲近的西沙。从北京乘飞机抵达西沙永兴岛,需四五个小时的空中航程;从大陆湛江乘舰船去西沙,要在海上航行一个昼夜,不能不说遥远。然而,祖国和人民情系着西沙,各级首长和领导机关关怀着西沙,西沙官兵倍感温暖亲切,虽然隔天涯却近若咫尺。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同西沙结下了不解之缘。30年来,我一次又一次地踏上这块可爱可敬的土地20趟之多,长的18天,短的一两天,对西沙的一岛一礁、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情感尤深,对西沙的发展变化,历历在目。一代代西沙人踏着风浪、冒着炮火、顶着酷暑、踩着荆棘,迎着想象不到的艰难困苦,用血汗和辛劳,描绘了一幅幅宏大而瑰丽的画卷。
拴心留人的家园画卷
随着海军部队进驻西沙各岛,西沙建设也由此开始。那时的西沙是一块荒蛮的土地:珊瑚沙在刺眼的阳光照射下使人睁不开眼睛,气温常在摄氏三四十度,地表温度最高达五六十度;岛上没有淡水,空气湿度大、盐分高,自行车上岛不到一年时间全锈蚀掉,鸡上岛几个月便关节红肿瘫倒在地不能行走,狗在岛上时间一长竟然不会叫了;没有蔬菜,连同柴米油盐、日常用品都靠舰船从海南岛和大陆运去;每年台风不断,一次台风袭来一段时间交通中断、信息阻隔,甚至出现过断水、断粮、断火的威胁;最南面的中建岛被称为“南海戈壁”,全岛都是雪白的珊瑚沙、烈日炎炎、寸草不生,岛上最高点只有海拔2.7米,退潮时面积有1平方公里多,涨大潮陆地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小,初去的小分队住在一艘搁浅、倾斜被遗弃的外国破商船上;东岛有一片耐旱的灌木覆盖,上面栖息着几万只鲣鸟,多年来积垒的鸟粪层有几公尺厚,挖个深坑渗出的水呈黄绿色,又咸又腥,气味难闻;西沙首府——永兴岛算是最好的岛屿,有一片抗干旱耐高温的麻枫桐、羊角树,几间简陋破旧的房屋和一个只能停靠渔船的简易小码头。
西沙的自然环境是恶劣的,生活条件是艰苦的。创业的西沙人不惧怕,他们把艰险置之度外,把困难踩在脚下。官兵们信念坚强:“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时刻在我心中!”他们长时间进行着安营扎寨、建设家园的战斗:在上级的关怀和工程部队的帮助下,西沙官兵一面执勤,一面自己动手砌房子、建码头、修道路、植树造林,改造工作和生活环境。
他们住着简易的房子和帐篷,顶着烈日,汗流浃背,靠人工搬钢筋水泥、扛沙包石块等建筑材料,夜以继日地工作。
他们病了不吭一声坚持着,晕倒了喝口水,歇一下再上阵,家里有变故把电报塞进兜里不向领导报告。
他们吃着酸辣菜罐头、啃着压缩饼干,没有叫苦叫累的,时间一长,由于高温高湿高盐的侵袭,很多人皮肤溃烂了,就抹点药水、吃几粒药丸。
他们长时间没有蔬菜吃,口腔溃疡,每餐就用多种维生素药片和着饭吞下。
就这样,官兵们凭着一颗红心、一副铁肩和两只手,把基本的战备、生活设施建成了。
植树种菜又是场持久战,官兵们把大陆的泥土、树苗、菜种带上西沙,种了,死了,再种,再死,还种,并不断地总结经验,终于摸出规律种活大批椰子树、野枇杷树、木麻黄、抗风桐、马尾松等树木,机关、连队有了绿荫,并吃上了椰子果。
官兵们想方设法建造了“三防”(防暴晒、防渗漏、防大风)菜地,硬是让山东的白菜、湖南的辣椒、河南的豆角等蔬菜在西沙安了家,结束了西沙无新鲜蔬菜可吃的历史。
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地吹拂着西沙。这些年来,西沙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在珊瑚沙滩上修建机场的神话变成了现实,大型飞机可以从这里起落,航空兵的作战半径大大向前推进;大码头早竣工了,大中型舰艇可以在这里停泊;利用机场跑道,回收雨水的储存过滤系统成功了,永兴岛结束了淡水需从外面运输的历史。
营房更新了三代,从初始的圆形地堡式营房变成平房,又从平房变成了楼房,地堡式营房虽狭窄闷热并没有拆除,作为战时转换备用。
营区里椰树参天,枇杷展臂,像一把把大伞遮挡烈日烤晒,西沙绿树成荫梦想成真了,这么多年来,一代代西沙人栽种的各种树木共有11万多棵,植被覆盖面积大,到处郁郁葱葱,2002年西沙部队被评为全国绿色先进单位。
高质量、高效能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从北京给西沙打电话声音清亮,如在身边。
程控电话装到连队,手机信号畅通无阻,干部战士随时都可以跟家人通话。
电视通过卫星转播,不仅图像清晰,而且有20多个频道可看,结束了过去“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的历史。
空调机安装到小岛,电脑普及到连队,给西沙官兵的学习、工作、娱乐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西沙部队指挥自动化、网络化已不是过去“望洋兴叹”的奢想,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倚天拔剑的战斗画卷
西沙人永远不会忘记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而英勇捐躯的勇士们。我军在保卫西沙海战中英勇牺牲的18位烈士就安葬在琛航岛上,部队为他们立了高大的石碑、镌刻文字以示纪录。这18位英烈就像18棵青松屹立于西沙。
30多年来,西沙官兵以英烈和功臣们为榜样,舍生忘死、义无反顾地坚守着西沙,留下了数不尽的动人故事。
西沙第一任司令员,在开创伟业的艰苦岁月里,思考着一个现实而深远的问题。他想,如果打起仗来,通往西沙的运输线被敌人切断,粮食吃光了如何生存、如何坚守西沙?他对岛上的野生植物打了主意:它们究竟有无毒性,哪些能食用、哪些不能食用?他采集了各种植物的叶子分别煮熟一一品尝,看有什么不良反应,结果有的吃了嘴里发麻,有的吃了想呕吐,有的却安然无恙。
司令员冒着生命的危险,终于弄清楚了能食用的西沙植物的底数。
官兵们十分感动:这不是明代尝百草的李时珍今世再现了吗?!这件事,一直被一代代西沙人传为美谈。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有一个小岛指导员一次收到“父病重”、“父病危”、“父病故”3份电报,他本来想下岛回家为父奔丧,因当时海上有敌情,只有他一位主官在位,哪能离开?他把电报塞进口袋里,没有向领导吭一声,自己却偷偷地跑到海边沙滩上,面向家乡双膝跪下,喃喃地说:“儿不孝,不能回家为您送行了,您老人家一路走好!”说着,两行眼泪扑簌簌地流了下来。
在西沙,每年都有十次八次台风路经那里。抗击台风犹如打仗,同大自然的敌人作战。有一次,西沙受到12级以上特大台风正面袭击,顿时天昏地暗,风雨大作,部队的营房、树木、战备设施受到严重威胁。干部战士顶风冒雨,有的用帆布遮盖、有的用绳子固定、有的要固守观察、指战员们24小时未合眼,连续战斗。有的被冷风凉雨吹打病了一直坚持。有的负了伤也不下“火线”。他们硬是凭着硬骨头精神,保住了国家财产,使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受到舰队通令表彰。
精神文明的建设画卷
永兴岛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景观——将军林。
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军委、总部首长视察、慰问西沙官兵都在那里栽种一棵椰子树,同时还在西沙人自建的“西沙博物馆”参观并在留言簿上题词,写上赞扬和勉励的文字。30年来,省、部级以上和军队少将以上共有1025名领导在西沙留下了足迹,并亲自挖土栽种了1025棵椰子树。官兵们称这片椰子林为“将军林”,西沙人专门建立了将军林档案,每棵椰子树何人何时栽种,清清楚楚,还在每棵树上挂了精美的牌子,使人一目了然。官兵们经常为椰树培土、施肥、浇水,精心管理。
如今,这些椰子树大多已粗壮参天,郁郁葱葱,不少已结了甜美的果实。新上岛的官兵都要到“将军林”参观学习,他们把各级首长的关怀化为坚守西沙的决心和行动。
为了表彰西沙中建岛守备队在最艰苦的环境里作出的贡献,1982年中央军委命名他们为“爱国爱岛天涯哨兵”,并在全军全国大力宣传,守备队先后两次荣立集体一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
长期以来,西沙官兵自觉以首长的指示、题词为动力,以中建岛守备队为榜样,不断加强部队全面建设。十多年来,西沙部队开展每年评选一次“十佳天涯哨兵”活动,召开表彰大会,部队军政主官亲自为他们披红戴花颁奖,干部战士把能取得如此的褒奖视为一生的荣耀。
“双争”创先活动在西沙也普遍开花结果。30多年来,受总部、海军、舰队通令表彰过的单位有40多个、个人有60多名,立三等功以上的有2000多人次。西沙的代表还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通信连女兵班被全国妇联授予“巾帼文明岗”的荣誉称号。西沙中建岛守备队同“法卡山英雄连”、雪岱山“边陲模范雷达站”结成学习对子,用书信的形式开展互帮互学活动。西沙部队还同北京天安门管委会开展“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管委会的同志到了西沙,西沙的官兵代表也到了北京,一直保持联系十多年,至今未中断。
西沙的物质生活匮乏,但精神文明生活却丰富多彩。去过西沙的人都印象深刻,连队建设得像“海上乐园”、“小岛家园”,营院里有树有花有草,有用珊瑚石垒成的小假山,环境优美,富有诗意。他们因地因时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海洋文化”、“岛礁文化”、“沙滩文化”是西沙人的独创。水警区在各小岛举办“西沙笔会”,每季度一次,使文学爱好者有用武之地,把优秀作品集结出版了《我是西沙人》专集,已出版了两本书,第三本正在筹集之中。
官兵团结、同岛共济是西沙部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特色。部队司令员用自己的嘴为了一个普通战士吸脓毒的故事一直震撼着干部战士的心。一次,有一个战士从珊瑚岛来到永兴岛,从艇上下到码头,一步一拐地行走着。司令员看到了,把这个战士叫到树荫下坐下,问道:“小鬼,你的腿怎么啦?”战士说:“长了个疖肿。”
司令员拉开他的裤管,露出小腿,仔细观察着,只见右小腿又红又肿又粗,疖子上开了口流着脓水,心疼地说:“你怎么现在才下小岛来看病。”接着,他掐了一根茅草,圈量着这个肿大的小腿,又量了另一条正常的小腿,足足相差四五公分。司令员弯下腰,用自己的口对着战士化脓的伤口,使劲地往外吸,终于把里面带毒的脓血全吸了出来,战士立即感到小腿轻松了。当他知道吸脓毒的是水警区司令员时,他的眼泪刷刷地流淌了下来:“连我父母都难做到的事,首长做到了,首长比我父母亲还要亲!”接着,司令员派车把这位战士送到了驻岛医院治疗。在西沙,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干部战士调出西沙和退伍转业离岛送别的情景,大家痛哭着、手紧握着、拥抱着,久久不愿分开,这就是我看到的西沙人“风雨同舟、同岛共济”的真情实感。
西沙人用忠诚、鲜血、汗水和智慧,在实践中凝结成24个字:“爱国爱岛,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常备不懈,团结创新,乐守天涯。”这就是官兵们常说的“西沙精神”。这种精神,惊天地、泣鬼神;这种精神,使西沙30多年巨变不停歇,跟随祖国的前进不掉队;用这种精神,西沙人向党和人民呈献出一幅幅令世人注目的新美画卷。(节选自《何春喜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