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久远年代的连环画让年轻观众倍感新鲜
各地“连友”赶来请78岁的陈水远签名
上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连环画在中国内地近风行半个世纪,印刷了十几亿册,那时候的孩子们几乎人手一摞。如今再看那些袖珍小人书,勾起的只有对久远岁月的回忆与感慨。昨日,由陕西省美术出版社、西安连环画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第四届连环画展”在大雁塔北广场古玩城开幕,免费展出了数百册连环画及大量尘封半个多世纪的珍贵手稿。此外7位知名连环画作者也来到西安,让市民及“连友”了解到连环画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连环画剩下的只有回忆
“这是爸爸小时候最爱看的小人书,那时候爱不释手的呀,小朋友想借去看看我都不舍得。”37岁的胡先生看着展厅里一本不足半个巴掌大的《小鲤鱼跃龙门》,对儿子回忆起自己幼年的故事。51岁的黄阿姨看到《闪闪的红星》及《江姐》的作者陈水远,激动地拉着这位78岁老人的手说:“我们就是看你画的娃娃书长大的,我们小时候图书少,你画的故事给我们那一代孩子带来了太多的欢乐啊。”
在展厅里,《智取威虎山》《三国演义》《孙思邈》《唐太宗》等数百册小人书,给观众带来的是一股浓浓的怀旧风,数百位市民和连友们在这里搜寻的也是儿时记忆。其中最引观众注目的,是一大批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手稿。其中包括《秘密吃熊心》《毕昇》《黄道婆》《李自成》的画稿,画工细腻、造型逼真、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表情生动,看起来更像是一幕幕黑白电影的分镜头。那时的画稿都是作者用钢笔画在A4大小的新闻纸上,画在印刷好的方框内,个别当年作者用白颜料涂改过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也许,连环画只能成为来自上个世纪的回忆。当年,几分钱一本的小人书火爆了大半个世纪,一本流行题材的小人书发行量最少也在百万册以上。那时物资紧缺,一个孩子若是口袋里能装上几本或全套的小人书,绝对是件非常高大上的美事。可如今,全国连环画展吸引的观众却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就是当年的那批孩子们。而展厅里的几个七八岁孩子们明显对旧时的小人书并不感兴趣,翻翻就放下了,他们觉得小人书的世界太陈旧,还是外国漫画书看着更过瘾更时髦。
老作者们不画连环画已30年
78岁的陈水远曾是《闪闪的红星》《江姐》《山呼海啸》的十几部流行连环画的作者。如同畅销书,上世纪70年代《闪闪的红星》第一次出版就印刷了100万册,后来又几次再版。那些年陈老笔下的连环画至少印了上千万册,走进了千万孩子的家。提到当年,老人有些落寞:“我已经30年没画过连环画了,这次同来的黑龙江、山东、湖北的老朋友们也多年没动过笔。连环画想要发展想跟上潮流,像当年一样一纸风行根本不可能。它注定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只能成为历史走进博物馆,让人们去回忆。”
陈老回忆,连环画创作的没落约在上世纪80年代末,大批连环画作者纷纷转行,那种惨痛几乎是一夜之间到来。“孩子们开始不爱小人书,爱看蓝精灵、米老鼠、忍者神龟、舒克贝塔这些卡通片。1986年到1989年我画了整整十部小人书的画稿,因为完全没有销路,一本都没能印出来,最后手稿也被编辑当做垃圾扔掉了。”昨日来到西安的7位作者中,年纪最大的陈光华已经79岁,他曾是《芜湖日报》的美编,绘制过风行一时的《渡江侦察记》《三元里的怒火》《红楼梦》《苏武》等作品。在老一代作者眼里,除了动画片、漫画书等舶来品的冲击,连环画创作自身也有难以突破的瓶颈,题材陈旧、故事老套、画面不够可爱、没有迎合年代的童真趣味,自然只能凋落。陈水远回忆说:“上世纪三十年代到解放前,上海的连环画还是一个很有时代感的产业。那时候流行师傅带徒弟,一旦哪里发生了什么爆炸新闻或者趣事,就派徒弟去现场采访拍照,回来很快就画出来,没几天时间就能印刷上市,现在这种行业的形态是不可能再现了。”
虽然今天的连环画创作几无声息,彻底被漫画书所取代,但连环画又因为年代感和怀旧情结逐渐热了起来,其艺术、史料、收藏、研究价值越来越受人重视。目前,全国各地都有各种民间的连环画博物馆,全国范围内的民间连环画收藏组织已达近百个。陈水远说:“《闪闪的红星》最近又用当年的手稿印了一套大开本,印得很漂亮,我很欣慰。但我知道,连环画的生机也仅限于博物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