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几天前,一则神秘的消息不胫而走。
2014年5月8日,重庆市大足区宝顶山,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现场,工作人员对主尊造像腹部发现的“暗格”及其中的历史遗物进行了首次考察研究。这是大足石刻首次在造像本体发现类似“装藏”所用的“暗格”。后专家发现一块石质题记,以及一些破碎的瓷片,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信息进行了补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另外,记者了解到,对于千手观音的抢救性保护工程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预计明年6月份完工,届时千手观音造像将以全新的面貌与世人见面。
“暗格”在千手观音主尊腹部 未发现珍贵文物
记者赶到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复现场时,工作人员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自的工作,最近到访的媒体开始增多,这令他们有些不适应,但仍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
大足石刻研究院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陈卉丽,拿出一块两面都刻着清晰文字的封口石砖告诉记者:“这是在千手观音本体上首次发现的234年前的无比珍贵文物,也是千手观音历史上4次修复中唯一一次有确切年代的记载。”据陈卉丽介绍,其实,早在2008年,工作人员就发现千手观音主尊腹部有“暗格”,当时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千手观音“装藏”处,但由于条件所限未能当场打开。所谓“装藏”,是古代在塑佛像时,先在佛像背后留一空洞,开光时,由住持高僧把经卷、珠宝、五谷及金属肺肝放入并封上。
这一等就是6年,2014年4月26日,人们终于等来了揭秘的时刻。在千手观音保护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詹长法等专家的指导下,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揭取出封口的石砖,打开主尊像腹部区域的“暗格”,对主尊腹部空腔内的一些历史遗留物进行了清理。
“暗格”封口石砖长30cm,宽8cm,双面载文,记载了乾隆四十五年,遂宁县中安里一位名叫张龙飞的善士合家修复千手观音主尊一事。陈卉丽告诉记者:“这是千手观音造像首次发现有年代的题记,印证了宝顶山圣寿寺维摩殿碑刻所载之事。”
但为何在空腔内未发现珍贵文物呢?陈卉丽分析有两种可能:一是在千手观音建造之初就没有放置珍贵文物;二是中途被人窃宝。而目前发现的“暗格”内的历史遗物,有可能在建造之初就有放置,也有可能是乾隆四十五年装修后放入的,或是故意放置入内,或是工匠师们随手丢弃入内。
封口石将“完璧归赵” 不会进入遗址博物馆
本次初步探测结果,依然留下了许多疑问。
“这个暗格分布于整个造像的软弱夹层带上,石砖与原岩体之间无填充物,也没有像其他补配部位用泥进行勾缝,我们用直径0.6cm碳纤维杆从石砖和原岩体之间的缝隙伸入进行探测,可以感知石砖后面有较大空腔。”陈卉丽告诉记者,“由于里面空间狭长,部分区域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据陈卉丽介绍,此次发掘工作除发现了带有题记的封口石之外,还发现了一些历史遗留物,主要包括:瓷碗残件3件;瓷油灯残件2件;金箔残片若干;有形石质残件1件;粘花金属铁丝2件;动物骨头5根;塑料残片若干;残绢(含绢花)2片,其中一片带尼龙绳;其余为碎石和泥土。
“暗格中取出的金箔残片上可以看见白色的地仗层和多层金箔叠加的现象,和历代修复有密切关系,也佐证了本次千手观音贴金层修复的科学性。”陈卉丽告诉记者,瓷器残片与当时人们的佛事活动和生产生活有一定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但其质地和具体年代仍需做进一步的检测分析。此外,根据这次的深入调查,了解了软弱夹层石材补配部位的内部结构情况,“主尊腹部、腿部及莲台右上部为软弱夹层带部位,共使用4块砂岩石材补配,补配石材与原岩体结合部位用泥质云纹修饰,其中莲台右上部补配1块,腹部及腿部由内到外并列补配3块砂岩石材,补配时形成了空腔,内窥镜探测结果表明,主尊腹部空腔为一不规则的密闭空间,空腔宽310cm ,高90cm,左横向进深20.5cm ,右横向进深32.8cm。”陈卉丽告诉记者,这也为接下来的主尊的修复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据。据了解,千手观音主尊腹部现存的乾隆四十五年的装修题记补配石砖,揭取出来后,现场专家首先对信息进行了记录留取,接着使用X60棉质包裹该石砖,然后放置于千手观音现场监测室内暂时保存,待主尊修复完成后复位安装,并不会进入遗址博物馆保存。
“百病缠身”又遭地震破坏
金箔病害面积130平方米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位于宝顶山石刻区大佛湾的南崖,编号第8号,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公元1174-1252)年间,为我国最大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经历漫长岁月,早已“百病缠身”,更因2008年汶川地震而面临损毁的威胁。当时,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亲临现场了解工作,“当年5月21日,单局长现场就召集专家开会,现场拍板将千手观音的保护列为了‘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陈卉丽回忆,其后不久,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开展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2008年7月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前期勘察研究工作拉开序幕。
千手观音造像历经800余年,在长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造像表面的金箔开裂、卷曲、黯淡、剥落;彩绘层起甲、粉化、污染;石刻岩体缺失、断裂、脱落。调查结果显示:千手观音现存手臂数量为830只,其中手有817只,臂有13只,残手有283只,占总数的34%;现存法器272件。石质表面病害面积约15.01平方米、残缺440处、断裂90厘米,共9种病害;彩绘病害面积28.96 平方米,共14种病害;金箔病害面积130.62平方米,共11种病害。
修复工程已进入尾声
最终修复效果仍是谜
陈卉丽告诉记者,“直到2012年7月,项目组人员才正式进入施工现场,修复项目算是正式启动。”
据陈卉丽介绍,参与本次工程的除了大足石刻研究院的骨干力量之外,还有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参与其中,“工程还引进了一些国际先进的保护经验,如工业X光探伤、红外热像探测、激光拉曼测样、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等方法首次应用于大型不可移动石质文物勘察研究。”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分成上中下三层进行施工,整个造像的石质修复已经全部完成,上部和中部的贴金工程也已经接近尾声。“接下来的一年,将是主尊和围绕他的四尊小佛像的修复。”陈卉丽说,“我们也是特意将主尊留到最后修复,这样我们就积累了足够的经验。”
“但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我们还没有决定。”陈卉丽告诉记者,“有无数国内外专家学者到访修复现场,他们都对于修复工程存有一点疑虑,就是把千手观音修得这么新是不是不太好,以前虽然破旧,但能看出历史厚重感,很舒服。不过,佛教徒们都希望这尊千手观音越金碧辉煌越好,我们需要权衡两方面的考虑啊。”陈卉丽说,“因此我们一直在做问卷调查,看看大家的意见。”
如此看来,明年千手观音修复竣工亮相之时,这一秘密才会被真正解开,究竟是金碧辉煌还是修旧如旧,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