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把土地交给合作社,不仅省心省力,而且老公和儿子外出打工也安心了,再不用操心家里的地没人种了。”日前,陇县东风镇下凉泉村村民胡海莲喜不自禁地说。胡海莲的话,道出了下凉泉村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改革、推行土地“托管”新模式带来的变化。
1 土地“托管”:突显“一增一减”
下凉泉村有耕地2000多亩,承包地多为“绺绺田”,不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加之近年来每年有80%以上的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打工顾不上种地,花钱种地成本高”的困局日渐显现。只有将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起来,才能把农民从田间地头解放出来;只有土地连片经营,机械化作业,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增加收入。
思想决定行动,2012年4月,村委会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成立陇县“众鑫”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试点推行“土地托管”模式:即农户每亩地每年向合作社交纳200元的生产成本费用,从播种到收获前的生产管理、生产资料,都由合作社统一组织,收获时群众只需拿着袋子到地头装麦子。这一经营模式推出后,当年全村就有100多户群众将388亩进行“托管”。
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葛建军说,这种模式打破了一家一户田块之间的界限,改变了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集中连片规模经营,最大好处就是促进了“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便于统一耕作、统一管理和先进技术推广。同时,不仅降低了农药、肥料、田间用水等生产投入成本,还提高了单产和效益。
据悉,以前小麦平均亩产也就700-800斤,不算人工各项费用需要460元。托管后,成本下降到400元左右,产量却提高到900斤,最高亩产量达到1043斤,平均亩增产130斤左右。
2 激活土地:农民变成股东
把群众最大限度从土地上解脱出来,激活土地“死”资本,是专业合作社最大追求。两年来,合作社又相继探索出土地流转和土地入股新模式。
土地流转模式,就是在群众自愿情况下,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合作社,合作社每亩每年付给群众550元,现已流转土地154亩。
土地入股模式,就是农户将承包地作价以股份形式入到合作社,组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实现土地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份,农民变股东。采取土地入股和资金入股两种方式,土地1亩折合1股,资金550元折合1股。现已入股土地318亩(约合股金17.49万元),股金1.4万元。合作社对“股民”实行“保底分红”,即正常年份,每亩保证基本收益550元,超产部分除提取20%公积金、20%风险金外,60%用于分红。
村民张喜善说,去年他家3亩多地入股到合作社后,不但不操心、不费力,还收入近2000元,比自己种地划算的多。家里剩余的土地,他一个人就打理了。儿子、儿媳也能在外面安心打工,每月收入都在两三千元。有空时自己也能在合作社里打工挣钱,加上每年的土地租金和分红,全家收入比以前多了一大截。如今,“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民,有地不用种,收入成倍增”的梦想,正在下凉泉村一步步展现。
葛建军说,推行土地入股模式,就是为了调动群众积极性,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目前,不仅本村260户群众参与了进来,而且邻村的胡家庄村也有120户群众参与了进来。据了解,目前下凉泉村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600多人,光在县内打工和从事二三产业的就有200多人,比往年增加了200多人。
3 土地“托管”:还需政府“托”一把
下凉泉村土地经营体制改革的三种新模式,在试点中开花结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客观条件制约,合作社也存在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和设施简陋等问题。
葛建军说,土地“托管”的好处自不待言,但作为经营主体,他们还有不少担忧:首先,农民将农田托管给合作社,同时也把农业经营风险“托”给了合作社,一旦遇到特大自然灾害、病虫害,造成农作物减产,合作社的收益就会受到影响,继而影响到这种经营模式的持续发展。其次,资金少,发展壮大受限制。众鑫合作社是白手起家,靠村组干部垫资维持运转。公积金积累非常缓慢,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也很少,合作社发展壮大、产业链延伸等受到制约。另外,合作社规模小,带动作用弱。虽然把农民组织起来了,实现了规模经营,初步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但对产业化经营的促进作用还很有限,合作社龙头、桥梁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
“希望政府在合作社补贴资金、贷款、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葛建军说,土地“托管”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受到农民的欢迎,但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希望能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渴望政府能“托”上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