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前排左五)、副局长魏传忠(前排右五)、陕西省副省长李金柱(前排左四)和原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前排右六),在西安市出席由陕西省质监局承办的万名大学生质量安全志愿者活动启动仪式。
质量兴,则产业兴;质量强,则经济强。
“十二五”是陕西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陕西配套”、“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陕西服务”转变;要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竞争新优势;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陕西梦;实施稳中求进、提质增效战略,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
质检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右四),在陕西省质监局局长仵西居(左三)陪同下,考察陕西汉中市洋县有机认证产品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经济要升级,质量必须升级。质量要升级,夯实质量基础的重任摆在了陕西质监人的面前。 4个月大调研,陕西省质监局党组根据质检总局总体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目标要求出台的“1238”总体工作思路中,明确提出了围绕职能工作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方案》以及建设西部标准、计量、认证、检测强省工作方案。
该工作方案得到陕西省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省委书记赵正永担任省长期间,视察第十七届农高会全国农业标准化成果展的筹备情况时,这样评价道:“西部标准化强省建设口号提出来了,很好,要努力实现!你们的任务更重了,标准数量要比别的省份多,标准化水平也要高,这样标准化工作才能走到全国前列。”
4年来,陕西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稳步推进。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法规标准、动态监管、安全责任、应急反应、节能监管建设不断完善,专项整治、市场准入、行政许可、现场监管、检验体制等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连续5年被省政府评为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 4年来,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陕西主导和参与制定了国际标准48项;国家驻陕国际标准组织秘书处总数达到3个,居全国第三;国家驻陕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34个,其中专业技术委员会18个,居全国第四;有3人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主席、副主席职位,居全国第三。
4年来,建立并保存212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位居西部第二;计量台(件)总数32.9万,居西部第二;强检台(件)数量26.31万,居西部第三。
4年来,加快与世界先进管理水平相融合的步伐。陕西省各类组织共获得各类认证证书13000余张,涉及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强制性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等,总量位居西北第一、西部第三。认证认可工作在全国进行了经验交流。
4年来,技术支撑体系产业覆盖面进一步拓宽。陕西筹建支撑主导产业发展的国家质检中心25个、省级质检中心18个,在陕国家级质检中心数量居西部第二;技术装备投入额和中高级技术人员比例居西部前列。 王莉霞副省长视察时看到了陕西质监系统取得的可喜变化,她对机关干部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深表赞赏,对省局党组确定的 “1238”总体思路深表赞同,对“和谐质监,与善同行”的大质检文化建设理念深表认同,对标准化、认证认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各项工作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深表欣慰。
标准化提升综合竞争力
陕西省标准化工作靠一个战略推动、一套体制保障、一个机制运行、一个方案推进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陕西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 2011年省政府出台《陕西省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5个以省政府名义发布标准化战略纲要的省份之一,对陕西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12年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经费列入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予以保障。2014年省政府一号文件《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和标准化试点,加强市县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陕西省标准化条例(草案)》已顺利通过省人大财经委审查会,正在稳步推进。
建立的“1331”运行体制、“2+N”工作机制,形成了在陕西标准化战略推进委员会领导下,农业、工业、服务业3个标准化领导小组和农业、工业、服务业3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行具体业务指导,近700名专家组成的标准化智囊团的工作格局。“质监局、发改委+行业主管部门”在服务行业的标准化试点工作机制,已在两批42家省级服务业标准化企业开始试点,涵盖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农业服务业、工程咨询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公共服务业13个行业,推动陕西服务业水平整体提升。
《西部标准化强省建设方案》则明确了工作目标,提出了主要任务和工作步骤。
配套机制的全面建立,使陕西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宽的领域覆盖,使陕西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综合服务管理水平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实现高质量推进。
制定的《陕西省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2012—2016年)》和《陕西省农业标准体系表2012版》,促使陕西逐步形成更加适合农业发展需要、引领产业升级、学科完备、技术先进、内容完整丰富的农业标准体系。
首次系统建立的全省工业重点产业标准体系,涉及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高新技术4大主导产业及20个细分产业的标准体系,引导成立4大产业联盟,助推陕西企业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提高了陕西在国家和行业内制定标准的话语权。
在全国率先编制《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成为提升陕西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软实力。
组织编制了《陕西省服务业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2014-2020年)》,加快陕西产业结构调整,在先进标准的引领下,形成具有行业特点与优势的服务品牌,实现与世界接轨。
在全国率先发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行动纲要(2014-2020年)》,新立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企业5家。
与人社厅联合出台的6项陕西养老保险经办服务地方标准,是全国最早发布的养老保险经办领域地方标准,使陕西成为全国第一家实现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的省份。
与省科技厅共同出台了《关于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加强标准化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与人社厅、教育厅共同出台了《关于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细化完善了标准化扶持奖励政策。
标准化的先导作用,推动了产业提升。在近两年发布实施的143项陕西省地方标准中,成功转化37项科研成果和10项发明专利。
农业标准化取得丰硕成果。已建成138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6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组织验收第七批国家农标准化示范项目18个、成功申报第八批项目17个,建成农业技术标准验证中心,杨凌陆续完成了9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建立了涵盖粮食作物、经济林果等8大产业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陕西苹果、眉县猕猴桃等一批陕西农产品名扬世界,并建成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交易中心、国家级眉县猕猴桃批发交易中心。
商洛市2011年成为陕西首个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2013年通过了专家组验收。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年标准化试点推广到区县。
计量服务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站在战略高度抓计量。2014年省政府出台《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强计量科技基础研究、计量服务与保障能力建设、计量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措施。这是陕西省政府近年首次发布计量工作中长期规划。
建设了高标准的计量标准体系,实现产业的全面覆盖。建立的西北最高医学计量标准,使陕西计量院的医学计量量值传递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发光强度标准装置、分布温度标准装置、光照度标准装置、光亮度检定装置、紫外照度标准装置是西北地区最高社会计量标准,解决了西北地区光源制造企业的量值溯源问题。初步形成了设备、芯片与光源、应用产品等较为完整的技术创新与产业体系。特别在大功率光源封装、行业应用产品与高效电源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拓展计量检定校准服务领域。服务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西气东输,完成西气东输沿线4000多公里15种仪表的检测服务,确保天然气输送系统的安全运行;为30多家品牌医药企业进行体系和设备检测,确保设备精确运行;服务食品行业,为百余家食品企业提供计量校准,确保食品安全生产;服务西安地铁项目,对20多种仪表进行检测,为地铁安全运行提供数据支撑;服务三星电子集团项目建设,为三星集团海外投资额最大西安三星高科技项目中的无菌室实验室,进行全套计量检定服务;服务航空航天工程项目。
能源计量监管与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积极协调省发改委并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工作的通知》,从全省重点用能单位中抽选30家企业进行了能源计量审查。建立了节能统计、考评、评估3大体系,量化任务、细化措施,加强考核奖优罚劣,推动在陕国家千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发布了《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指南基本要求》、《高耗能企业能耗限额》以及《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染综合排放标准》等10余项节能减排地方标准;依法设置和授权从事产品能耗指标检验的机构27家,业务覆盖煤炭、石油、光源以及汽车、机械、计算机、家用电器、通信产品、电工产品等多个用能产品领域,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重点推动能源计量数据平台建设。抓好能源计量检测技术服务、能源计量技术研究、能源计量检测人才培养3个平台建设,为政府和有关部门节能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提供数据支撑,为企业精细化管理、有效节能降耗提供准确依据,并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节能技术服务。
整合系统内外优质计量检定资源,实现强强联合。分别与中原电测公司、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天然气公司强强联合,形成了高精度力传感器检测室、现代光学计量检试研究中心暨LED检测实验室、天然气实流气体流量标准实验室等若干专业计量检测中心。国家半导体照明产品质检中心、国家仪表检测中心开始运行。
组建院士、专家、学者组成的计量科学技术决策咨询委员会,成为支撑陕西计量事业发展的高级智囊团,为加快计量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带动科学技术、科研等相关测试领域的发展与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长效机制提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效能
通过建立和完善“法规标准、动态监管、安全责任、应急反应、节能监管”机制,扎实有效地开展“专项整治、市场准入、行政许可、现场监管、检验体制”等各项工作,确保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落实到位。
建立完善法律法规。《陕西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节能监管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检验机构技术把关、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长效机制;以省长令形式发布《陕西省电梯安全管理办法》,成为全国首家出台设备专项地方法规的省份。
创新动态监管模式。制定《陕西省重点监控特种设备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重点监控设备和单位目录,根据特种设备的危险程度和安全运行状况,实施分级重点监管;针对移动式罐车充装检验、天然气充装站、车用气瓶安装、电梯维保和作业人员等全省特种设备、重点领域及环节开发动态监管系统监控平台,建立动态监管信息网络,推动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细化明晰安全责任。以省安委会名义印发《陕西省特种设备重大事故隐患政府挂牌督办办法》,把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范畴,使难以解决的重大安全隐患通过政府挂牌督办得到解决;下发《关于建立和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重大问题协调机制的通知》,为推进全省地方政府安全监察重大问题协调机制的建立,提高省、市、县3级质监部门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工作的能力。
与交通、水利、电力和铁路联合发文,开展大型建设项目的特种设备专项检查;与省商务厅、卫生厅、教育厅和旅游局联合发文,加强对大型购物场所、医院、学校和旅游景区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工作;与工信厅、建设厅联合发文,加强对企业和物业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
连续3年在全省开展创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达标县(区)活动。全省108个县(区)中的90个县(区)通过考核验收,落实了企业主体责任,做到辖区内特种设备及生产、使用单位底子清、数量准、安全运行状况明,动态监管有效落实。建立健全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协管员队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乡镇、企业、社区。
应急反应及时到位。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根本上解决了全省系统在特种设备事故处理中的主体地位。省政府批准颁布《陕西省特种设备较大事故应急预案》,为科学、规范、高效实施应急救援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成立省级事故调查处理机构,制定并发布《特种设备事故处理专家工作制度》,建立起了由质监牵头,安监、纪检监察、公安、工会等部门参与的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协调机制。将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全部纳入对市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绩效考核体系,并积极协调各级政府,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应急救援专项经费纳入当年政府财政年度预算。除此,先后制定并严格执行《特种设备事故处理专家工作制度》、《陕西省重点监控特种设备管理办法》,安全责任进一步细化明细。
科学规范节能监管。制定发布了《陕西省工业锅炉能效评价地方标准》、《陕西省换热容器能效评价地方标准》、《陕西省锅炉图纸节能审查标准》3个地方标准。全面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生产、使用、检测等各个环节的节能工作,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节约运行。
认证认可加快与世界接轨步伐
按照国家认监委提出的“法律规范、认可约束、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监管体系,全力推动陕西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加快省内企业与世界先进管理模式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认证方法的运用,深化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理念。在多年围绕实施单一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基础上,已向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能源管理体系等多种体系认证扩展,并将认证纳入企业综合管理能力提升范畴之中,促使更多的企业履行担当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认证方法的运用,全方位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已经由单一的加工制造工业企业向服务业全面渗透。目前陕西服务业中已有世纪金花股份公司、德发长酒店、华山景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300余家服务业单位通过多种管理体系认证,向世界展示了陕西旅游大省的良好风貌。 认证方法的运用,提升了政务管理水平,促进了依法行政。目前,在陕西机关及事业单位中,省人大办公厅行政处、户县质监局、陕西检验检疫局、西安经开区管委会、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西北民航交管局等数十家单位通过了认证,行政管理纳入了规范化、程序化轨道。
认证方法的运用,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认监委与洋县政府签署《关于认证认可联系点工作的合作备忘录》,双方共同利用认证认可手段,促进洋县经济发展。洋县成为国家认监委批准的全国第一批“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加大了品牌推进力度,提升了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
认证方法的运用,提升了技术中心实力。杨凌示范区已批准设立了杨凌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中心,并下发了以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为主要内容的溯源标识信息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农产品认证工作全面开展,确保了杨凌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
在全国率先通过实验室管理地方性法规——《陕西省质量检验机构管理条例》,运用资质认定手段,充分整合、利用全省检测资源,使质检机构管理有法可依,为构建陕西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奠定基础,为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运用认证认可手段,强化对质检机构的监管。组织质检机构的监督检查和评审,并开展能力验证、检验报告质量评比等工作。制定并实施了《陕西省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办法》,强化了对评审员的管理和业绩考核。制定了内部工作程序,对文件审查、现场评审及证书批准等事项进行了规范。运用网格化管理手段开展对认证获证企业的检查,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研究,切实提升陕西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确保技术机构的科学规范公正运行。
建立认证认可资源共享机制。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5省(自治区)质监局在西安联合签署《西北五省(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认证认可合作备忘录》,强化西北5省质监部门在认证认可工作中的紧密联系,更好地服务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为5省(自治区)认证工作的经验交流构筑了更宽广的平台。
组建认证认可监管专家队伍,从人员培训、业务咨询、监督检查、日常监管等方面为陕西认证监管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举办“认证认可知识大讲堂”系列活动,将认证认可带进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公司等大型骨干企业,帮助企业更多了解认证认可工作、普及认证认可知识。
加快质检中心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实力
陕西省质监局围绕陕西主导产业发展和提升,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采取自建以及与院校、企业联合等多种方式,布局和建设国家质检中心、省级质检中心。目前25个国家级质检中心、9个省级质检中心发挥在检测、科研中的重要作用,为陕西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发挥优势企业的优势项目,提升以科研项目支撑检测的能力。支持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建成国家高压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绝缘子避雷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电力电容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智能电气质量监督检验中心4个专业检测检验机构,以企业强有力的技术实力、研发能力服务于检测事业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数据。
加大对系统内质检中心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技术装备能力。近年来,陕西省质监局为全系统技术机构技术装备投入近亿元,促使技术能力全面升级。特别是针对食品安全质量的有效监督,加大了对国家农副加工产品质检中心的投入力度。该中心现有3000平方米实验室面积、21个专业实验室,拥有一批世界先进的检测设备,确保了监测数据全面、准确。
鼓励技术机构开展第三方公证检验,加快与市场接轨的步伐,提升服务社会的有效性。国家煤炭质检中心率先开展的煤炭产品第三方公证检验,为煤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定期检验、委托检验、仲裁检验和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确保电厂、煤炭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赢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目前省内设立彬长、榆林、渭南、西安4个煤炭检验中心分支机构,省外在河南、秦皇岛、焦作、攀枝花、山西设检验点,业务得到全面拓展,市场化运营成效显现。
科研队伍实力不断增强。一批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内的高级专业人才充实到科技队伍中,形成了由11名总工程师和首席专家、21名学术带头人、120名左右高级工程师组成的技术团队。
技术研发能力持续提升。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达标验收工作,技术机构检测结果数据准确率达99%以上。陕西的科研项目经质检总局批准立项的达20个,经省科技厅批准立项的有6个,经省质监局批准立项的有48个。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质检中心建设。2013年省长娄勤俭在专题听取质监局工作汇报时指出:“抓国家级质检中心建设是建设,好基地、园区的龙头,是提升招商引资能力和水平的科学方法。”陕西省质监局局长仵西居告诉记者:“目前陕西省质监局正在根据特色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布局质检中心建设,陕西镁及镁制品质检中心已经批准筹建。下一步,茶叶、机动车测速、纸张及纸制品、气体产品等9个质检中心也在布局和筹建之中,通过健全和完善我省产业的基础支撑体系,对陕西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