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大型原创歌剧《大汉苏武》研讨会西安举行,专家称西洋+秦腔绝对“不土”。
8月18日晚,大型原创歌剧《大汉苏武》西安首演。(点击进入组图)
西部网文化讯(记者 王欢)陕西原创歌剧“汉三杰”收官之作《大汉苏武》在西安首演之后引发观剧热潮,一票难求。8月20日上午,中国大型原创歌剧《大汉苏武》研讨会举行。近三十位来自各地的业内专家与《大汉苏武》主创团队一起,对本剧展开了对话与讨论。
【相关新闻】
大型原创歌剧《大汉苏武》首演 最低票价80探索市场(组图)
西洋歌剧与东方秦腔巧妙相融“不土气”
原创歌剧《大汉苏武》一开场,就有两位身着金色盔甲的武士吼着秦腔走上舞台:“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在最后一幕中,秦腔又再度出现。这一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歌剧艺术巧妙相融的表演手法,得到了在座专家的集体赞赏,专家们进行了精彩点评。
著名策划人、词作家朱海认为《大汉苏武》中这一段秦腔的加入处理的非常好,完全没有以前一提到陕西歌舞时出现的黄土高坡的感觉,而是“不土”,“是一个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应该有的作品。”
原总政歌舞团团长、中国歌剧研究会会长、中国音乐剧教学委员会会长、作曲家王祖皆认为《大汉苏武》中对民乐的运用也令人耳目一新。他说,埙、琵琶、板胡、竹笛等民族乐器的运用,对剧中人物刻画、气氛营造,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显得通透大气,新颖独特。
歌剧《大汉苏武》有一种“散文之美”
用西洋歌剧的形式演绎中国古代故事并非易事,既要具备歌剧的世界性语言,还要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歌剧《大汉苏武》做到了这一点。
歌剧《大汉苏武》用西洋的唱腔,传递出一种恒定价值,既包括苏武对国家的忠诚,也有他强大的近乎于僧侣般的信念。我省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认为,这种坚守,与朝代已经没有关系,它超越了历史时空,进入了一种寓言层面,“人应该是意义性存在,而不是生存性存在”。这样的寓言特征,让肖云儒觉得该剧有一种文学之美、散文之美。
著名评论家李星也表示,歌剧《大汉苏武》中塑造的苏武角色比以往其他剧种复杂的多。他这部歌剧中看到了苏武的“两难”。苏武在困境中的隐忍,无望中的等待,令他看得“很纠结”,“就像读余华的《活着》一样”。
作品虽有不足但仍有修改空间
专家们也指出了该剧的不足之处。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资深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剧系教授屈其宏提出,苏武的形象没有李陵丰满。上海歌剧院副院长、作曲家李瑞祥对女主角索仁娜的形象塑造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铁路文工团团长、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孟卫东则从年轻观众的角度出发,认为剧中苏武形象塑造的可敬但不可爱,不容易被90后接受。
这些意见在现场就引起了在座专家们的讨论,并被歌剧《大汉苏武》的主创人员认真记录。
李星表示,《大汉苏武》虽然不可避免的有一些缺点存在,但也因此留下了修改空间,相信会在不断地演出中会逐渐改善。“经典是演出来的。”李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