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北京市民政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北京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20.3%,平均每天至少新增400位老人。上周重阳节至,很多人为爸妈买礼物祝贺节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孝顺不只是给钱、买东西,老人同时还需要精神慰藉,亲情是消除他们孤独和自卑感的“神药”。
13.5%老人存在心理问题
北京市民政局发布的《北京市老年人口心理健康及需求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显示,13.5%老人存在心理问题,0.87%的老人存在中度或重度心理问题,90%以上的老年人希望社区可以提供精神关怀服务。
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表达了亲情。今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不再是首歌,将成为良好社会生活的必然。
北京市民政局统计,北京户籍总人口1297.5万人,其中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62.9万人。年老体衰,再加上不安全感等心理,导致老人希望更多地与子女待在一起。但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住房条件限制等原因,会离家独自生活,一些老年人不得不独守“空巢”。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预计至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现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老人自卑的5大原因
70多岁的廖阿姨每天总在公园里转悠,不到吃饭、睡觉的时间都不想回家。“家里冷清,没人说话,心烦!孩子家远、工作忙,不能常来。我身体不好了,干不了什么,去了也是给孩子添乱,唉!”廖阿姨觉得自己成了孩子的累赘,自卑心理使她不得不面对孤独、失落。
企盼孩子“常回家看看”是老人心理活动的强烈体现,但很多老人像廖阿姨一样,总是因为担心自己成孩子的负担而不让他们来回奔波。缺少与子女交流的老年人,极易出现自卑心理,引发焦虑、不安、恐慌等情绪,而老人自卑心理又影响他们与别人交流,封闭自己而更加孤独。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老年人产生自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机体老化引起的生活能力下降,觉得很简单的生活小事都料理不好,从而引起自卑心理。
2、疾病引起的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丧失,觉得拖累了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产生无用感。
3、离退休后,出现角色转换障碍,这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身上最常见。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4、因为家庭矛盾或者是家庭经济窘迫,觉得在街坊邻居面前没有颜面,生活没有愉悦感,因此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癔症等。
5、产生不安全感。有些老年人因对外界反感、偏见而封闭自己,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恐惧外面的世界。
老人如何享受美好
张大爷老伴儿去世两年了,他身子骨还可以,自己单独过。最近半年,张大爷总想起老伴儿,心情郁闷、沮丧,食欲减低,睡眠不好,自卑,觉得活着没意思。到医院一诊断,原来老人患了严重的抑郁症。
如果老夫老妻双双健在,即使孩子不能常回家,彼此还有个照应,不会感到那么寂寞。但那些丧偶、孤独的高龄老人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意外。研究表明,55岁以上人群自杀率明显上升,并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抑郁症患病率是4.4%。
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变为不能表现与发挥其才能,从怯于与人交往到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他们看不到人生的光华和希望,对自我不能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与评价,也不敢去憧憬美好的明天。如果持久的自卑成为认识自己的一种模式,就可能发展成抑郁,甚至影响生存观。
子女为生计忙碌、就业压力大,不得不远离父母,“常回家看看”如确实不能实现,经常发些短信、打些电话,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给予老人慰藉。同时,老年人要摒弃攀比心理,别和年轻时比,别和以前的同学比,同时,积极走出家门多交朋友,领略生活的乐趣。
居家养老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不过面对年轻夫妻至少要赡养四位老人的现实,老人“囚”在家里,孤独、空虚的生活会加速他们的衰老,老人院、老年公寓等非“居家养老”方式也是一种选择,关键是这些机构要让老人有家的感觉。只要老人能找到精神上的寄托,内心世界欢愉了,身体也就健康了。
延伸阅读
玩电子游戏防大脑退化
美国科学家日前为老年人专门设计出一款电子游戏,试验显示,适度进行该游戏可有效改善认知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等。研究人员认为,这说明大脑老化进程有着较强的“可塑性”。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设计的这款游戏主题是模拟在蜿蜒山路上开车的场景,屏幕上会不断出现不同的符号,游戏者需在驾驶的同时准确按下与这些符号相对应的操作键。这主要考察游戏者的多任务处理能力,这种能力的减退正是大脑老化的标志之一。
研究人员在教会60岁至85岁的参与者之后,让他们在家中玩这款游戏,每周玩3次,每次1小时。在1个月后的测试中,这些老年人的游戏成绩甚至超过了初次接触该游戏的20岁年轻人,并且6个月后他们的游戏能力仍保持在这一高水平。对老年人在游戏前后进行的认知测验显示,除多任务处理能力外,他们的记忆力、专注力等认知指标也有明显改善。
研究负责人亚当·加扎利表示,这项成果表明,人类大脑老化进程的“可塑性”很强,大脑可以在应对外界挑战的过程中改善自身功能。不过,电子游戏远非解决大脑老化问题的灵丹妙药,这项研究的结果也不应被过分高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