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马年春节期间,曝光率最高的相声演员是谁?不是京、津两地相声名家,而是来自陕西的一对相声演员苗阜和王声。2月20日,两人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谈到了走红之后的打算,苗阜称对这次“走红”有清醒的认识,多亏了同行帮衬,全国走到哪儿都饿不着。接下来他和王声将推掉3月的所有邀约,沉下心闭门创作新段子。
□人物简介
苗阜(左),快板师承陕西曲艺名家白海臣,相声师承曲艺名家郑小山。连续5年参加陕西省五一电视晚会的策划、演出。2007年创立西安青曲社,担任社长,以“中兴西北相声”为己任,自称非主流相声演员,被观众誉为西安最火的相声演员。
王声,艺名王宏声,绰号“王大夫”,相声演员郑文喜的徒弟,西安青曲社秘书长。2014年北京台春晚,他和苗阜搭档表演了一段《满腹经纶》走红,随后登上央视元宵晚会的舞台,演出《学富五车》。
□走红前
也有观众三五个的时候
在北京和全国观众面前,苗阜和王声算是生面孔,但在西安相声界,两人是中流砥柱。近两三年里,他们共同创办的青曲社在西安两个小剧场的演出一直很火爆,春节后的开箱演出吸引了不少观众冒雪排队购票,这也让苗阜、王声感动。
2007年,苗阜跟一帮相声前辈和青年相声演员发起了“西安相声大会”,成立青曲社,蕴含“青云直上,曲故情长”的意思。这个以青年人为主的曲艺社团成立后,为培养年轻观众,多次走进大学校园进行公益巡回演出和曲艺讲座,持续到2013年底已经进行了100多场。很多当年在校园里听过青曲社相声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后也常来到剧场成为固定观众。
回想刚成立青曲社那会儿,苗阜说:“我和王声从小就是同学,也都喜欢相声,后来也想认真钻研这门艺术。2007年那会儿,小剧场相声特别火,也确实受了德云社郭德纲老师的影响,我们一直又喜欢在园子里说相声,就成立了青曲社。”
问到这些年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苗阜说:“说实话,也有过台下就三五个观众的时候,但我们不觉得那是苦,大家都是真心喜欢相声。到现在了,我们已经有了文昌门和尚勤路两个剧场,每周都要演出20多场,现在想想这段路很幸福。”作为青曲社秘书长,王声介绍,目前社里已经有了30多位演员,郑小山、张常泰、张常锁等几位相声前辈被当作是“镇社之宝”。
□走红了
网络疯传《满腹经纶》
在北京卫视的马年春晚上,苗阜、王声合作的一段《满腹经纶》受到观众热捧。晚会播出后,他们的演出视频也在网上被疯狂转发,不少网友看后觉得不过瘾,还找出了完整版的《满腹经纶》,及其前身《歪批山海经》,而苗阜、王声的名字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报道中。
不过,很多观众可能不知道,当初这段相声差点上不了北京台的春晚。苗阜现在想起来也有点担心:“这段相声是我们参加北京喜剧幽默大赛的节目,当时也确实有很多观众喜欢。后来湖北卫视邀请我们录节目,就从中掐了一段录制。由于有很多重复内容,这让北京卫视春晚导演组很为难。最后还是决定要了我们的节目,这个要感谢他们。”
北京台春晚语言组导演尹迪表示,两人的节目受欢迎并不偶然。“在整个喜剧幽默大赛中,《满腹经纶》是人气最火的节目,但是由于赛制的原因,他们初赛时用的作品就不能参加决赛了,所以获得了第三。”在尹迪看来,这段《满腹经纶》从最初剧场版50多分钟的演出中精简而来,包袱十分密集。
包袱亮点少抱憾元宵场
在央视元宵晚会上,苗阜和王声表演的相声《学富五车》是倒数第二个出场,也是整台晚会唯一的相声节目。记者问“压轴”的感受,苗阜笑说:“可别说是什么压轴,没那么隆重,这是送客的节目,我们都是普通的相声艺人。”王声透露,两人是晚会录制前三四天才接到的通知,“时间太仓促了,我们也在考虑要不要去,万一效果不好对不起观众怎么办”。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两人最终决定还是站在了元宵晚会的舞台上。不过,有不少看过之前《满腹经纶》的网友表示,这段《学富五车》有不少重复的包袱,亮点见少。“确实有些重复的地方,现在的观众要求也高,但时间又这么紧。为什么要上这个舞台呢?我们俩还是想给大家带点不同的感受吧。说大点,我们站在那个舞台上代表的不是我们个人,而是西北相声。”苗阜略带遗憾地说。
□走红后
谢绝邀约3月闭门创作
谈及在全国范围内走红后的心态变化,苗阜说,就在京华时报记者采访前,他还和王声谈着这个话题,“我们觉得应该沉下心,闭门搞创作了。”苗阜透露,除了已经答应的访谈和演出,3月将关起门来搞创作,准备今后的演出,“刚好王声马上要当爸爸了,我去他家一起照顾孩子,这段时间就不出来了。”
在二人的相声中,观众会发现紧贴时代潮流的新鲜元素,但又不是直接搬网上的搞笑段子,比如“有个愚公移山,玉皇大帝派人把王屋与太行一搬走,WIFI信号立马就满了”。这其实也是两人的创作思路,“我们也在想,相声要往前发展不能只说老段子,也得符合现在观众的欣赏习惯,这个新段子不能直接用网上的,得合理运用。有些相声演员,我也不说是谁,一年在电视上就露一次面,观众也不满意”。
4月进京赶考办专场
今年4月30日(暂定),苗阜和王声将率领青曲社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办专场演出。对于这次演出,苗阜用“进京赶考”来形容。“这场演出在春晚前就定了,也是想让北京的观众看看陕北的相声。我常说,走红多亏了同行的帮衬,真是这样,我们去北京、天津、济南,全国到哪儿都饿不着。”
有消息称两人还要在北京成立青曲社分社。苗阜解释这个说法不准确:“我们是打算弄这么一个园子,名字还没想好,相声演出是其中一部分。主要还是展现陕西的一些传统文化特色,包括像凉皮和泡馍啊,这些都可以满足。”
□链接
陕派相声
1937年,相声前辈张玉堂先生将相声带到西安。相声本分两派:京派“帅”、津派“怪”,到西安后结合西北民风民俗,形成了西北派的“迈”(豪迈)。到解放前期,西安东五路、民乐园一带集中着几十家曲艺茶园。
1955年,张玉堂等成立了西安市实验曲艺团,创作演出《天兰路上走一趟》《精打细算》《小毛病》《怪谁》《飞油壶》等有影响力的作品。1976年后,在李天成、包松年等人的努力下,恢复了曲艺团。以粉碎“四人帮”为题材的相声剧《八亿人民齐欢笑》又一次让西安的相声轰动全国,马季等相声界大腕曾专程来观摩学习。2007年张玉堂先生的徒孙苗阜发起“西安相声大会”,成立青曲社。
谈及陕派相声的特点,苗阜表示,直观表现在表演节奏上,“陕西人说话比较快,整体节奏也快,这也符合现代观众的需求。原来都是端着茶壶在园子里慢慢听相声,现在不行了,生活、工作都很快”。(记者 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