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网民规模大幅提升 移动互联成为主流

2014-4-29 8:35:00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进入论坛

4月18日,陕西省通信管理局与省互联网协会发布了《2013年度陕西省互联网发展报告》,作为全面反映我省互联网状况的唯一权威报告,该报告全方位剖析了我省互联网发展情况。

网民规模达到1689万人 手机网民占到83%

截至2013年12月,我省网民规模达到1689万人,网民普及率为45%,比2012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网民人数年增长138万人,年增长率8.9%。

我省网民规模快速增长受全国互联网蓬勃发展大势所趋,同时也离不开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2013年,我省GDP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为网民的增长提供了动力。

2013年,我省手机网民规模达到1402万人,手机网民占到整体网民的83%。手机网民的用户规模年增长268万人,年增长率23.6%。

“宽带中国”促进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2013年,在“宽带中国”战略的制定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植下,我省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省内光进铜退、FTTH持续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开始试商用,全省新增了1000个行政村通宽带,为互联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此外,国家在西安等七个城市设立了新的骨干直联点,网间速率和网络容量大幅提高,网络安全性获得了很大改善,光纤入户、4G商用都为我省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网络基础和环境。

2013年底,位于西咸新区的中国电信陕西智慧云服务基地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北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节点,服务范围辐射西北、西南重要核心区域,可为互联网公司、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公司、文化创意产业、软件开发企业、金融灾备企业等提供高可靠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服务。在面向超大型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智慧云基地还为全国所有的中小企业规模化地提供强大的“云”平台吞吐能力和接入能力,全面保证“智慧城市”各项信息化应用的落地。

专家建议:五方面推进互联网发展

2013年,我省互联网发展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网民普及率高达45%。总体看互联网整体发展更加优化,在网民的生活和工作中,互联网的各种应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多种网络应用的使用比例显著增长。

专家建议,应从五个方面着力,更加积极地推进我省互联网发展。

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以此带动相关互联网产业的投入,全面拉动城市内需和互联网消费。第四代移动通信商用,光纤入户的持续推进都将为我省互联网的发展提供较好的网络基础和环境。要抓住国家大力支持创新型服务产业发展的机遇,积极推动西安等城市下一代互联网络的升级改造。

加强网络安全和互联网创新应用。

不断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为城市信息安全总体可控提供坚实防护。不断丰富移动互联网应用,着力突破操作系统、应用平台、智能终端等关键环节,提升终端系统促进业务应用创新。在互联网金融应用方面要丰富新型信息服务,大力发展移动支付、文化创意、数字内容,培育壮大特色应用商店,手机阅读、网络音乐等基础应用更要满足用户需求。

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

随着4G、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互联网的主流。移动互联网具有移动性、隐私性、便携性等特点,它的发展能够极大地提升城市的信息服务能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应纳入到专项工程,由政府牵头带领企业推动移动互联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引导农村互联网价值型应用。

目前我省农村人口占比将近50%,但网民占比仅为22.9%,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农村网民对互联网的应用主要局限于网络视频、游戏、音乐等娱乐功能的使用。要积极引导农民对网络求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价值型应用的侧重,建立一批跨区域、专业化、有品牌效应的农业特色行业网站,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畅通,从而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市场拓展。

积极推动IPv6商用。

随着网络的发展,IPv4地址池已经耗尽,IPv6由于其地址空间超大、配置简单、传输快等诸多特点已成为新时代网络和物联网发展的必需品。西安市高校云集,早在2010年众多高校就成为IPv6的试点单位,且IPv流量在全国位居前列。但对于全省来说,IPv6网络升级工作还要面临较大的挑战。应借鉴西安地区的成功经验,统筹规划和积极快速推进IPv6商用建设、网络过渡与业务迁移,在IPv6时代占据领先位置。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