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王建国,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收藏有木雕200多件,另藏有几十件铜器、银器、杂件等。
黄杨木镂空雕《尊老爱幼》(一套共4块)
走进王建国的工作室,就仿佛走进了一个木雕的世界。高大宽敞的空间里摆满了各种敦实的原木、艺术家本人的木雕作品,以及他心爱的大小不一的木雕藏件。王建国爱木是发自内心的。作为一名专业的雕塑艺术家,年轻时学过泥塑,后来又碰过玻璃钢,但都觉得不过瘾,直到有一次接触木雕,方觉怦然心动,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在王建国看来,原木本身有生命,它的年轮、生长肌理充满着质感,似乎能让流动的时间定格。木更能与人静静地交流,这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已是十分奢侈。而木雕则是自然状态和人文状态的完美结合—无论是宗教图腾、器具装饰,还是其他门类的木雕,其中既包含了品种、质地、颜色、肌理等天工之物,又反映了古往今来人的活动与思考。“在木这个媒介中,人与自然的交流从来就没有中断过,而我也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对木文化的理解,”王建国反复强调,“收藏既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创作养料。”
王建国的木雕藏件大都比较小巧,但无论从艺术性、雕工、气息、题材、精致程度还是品相而言,都可谓难得一见的精品。藏品中最出彩的要数几套花板,其中大都为清雕,素雅大气,造型鲜活灵动,极富个性,有工艺复杂的高嵌刺绣,也有各种浮雕、镂空雕等。比如一套名为《渔樵耕读》的宁波红木黄杨高嵌人物花板,其虽由两种木材镶嵌而成,却衔接得十分自然,细节堪比刺绣,然则刀法如写、有力而又大气,且构图气韵流畅、生动。而一套名为《民乐演奏》的楠木清雕则可谓王建国的最爱,这是一组10件套的浮雕,一件大约一掌见方,由两个民乐演奏人物组成,且10件作品中的20个人物造型各异、情节巧妙、吹拉弹唱活灵活现,仿佛一台好戏正在上演,体现出当年雕刻家极强的造型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做雕塑的更能体会到其中爽利的刀法,仿佛还能听到当时雕刻一刀下去‘咔咔’的声响,相当聚神,说明那位雕刻艺术家刀法控制力极强,又有很强的耐心,其艺术人文修养更是不言而喻。”王建国啧啧不已,“这个民乐的题材也是花板中比较罕见的,能雕到这种程度证明雕刻家对民乐也一定十分在行。只可惜如今连这些雕刻工具都已经失传了。”
此外,王建国还藏有许多精致的木雕小件,比如烟袋、香袋、鹅毛扇柄、装饰雕件等等,不仅造型简约、独特,皮壳滑熟细腻,而且做工相当考究。“可以想见如何打孔、穿线,如何将实用和美观最好地结合,如何做得不落俗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王建国认为,太湖流域的木雕因地域富足而尤为发达,当地人更愿意通过木雕艺术来寄托理想、表达愿望,体现审美和文化。王建国的收藏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来自宁波、扬州、南通、福建等地的一些小贩纷纷拿着从老建筑上拆下的一些花板、雕刻件等到上海来卖。“记得那时星期天清晨五六点钟,我就会带上手电筒去古玩市场上‘淘’宝贝,在一个个蛇皮袋里翻啊找啊,一来早市上更容易找到好东西,二来也相对便宜,当时经济条件也有限。”王建国更是打趣地爆料,“早上5点出去淘货也是因为妻子一开始不理解。我一大早溜出去,淘到宝贝也不敢说,回家把东西藏到床底下继续睡。有一天妻子问我‘早饭吃过吗?’我随口答‘吃过了’,当场露馅。不过渐渐地,妻子也发现了这些木雕的人文艺术价值,慢慢喜欢上了我的收藏,现在不用‘捉迷藏’了。”
当然收藏是一种缘分,不是每次用心地“淘”都能有所收获,相反也有些时候,藏品得来却是“毫不费功夫”。一年夏天在浙江,王建国就从一个冰棍贩子手里获得了意外收获。那是一个床架人物雕件,原本只是冰棍贩子手中一个招揽生意的工具,如今却被视若珍宝地陈列在艺术家的玻璃柜里。王建国对这件“外快”记忆犹新:“那次我无疑中发现有个卖棒冰的手里那块东西不一般,立马把他叫住。拿来一看是件人物木雕,而且造型气息非常好,很可惜人物的脸部、身体等处已被敲击磨损得比较厉害,但我还是果断抢下。”
楠木浮雕《民乐演奏》(一套共10块)
如今,王建国还会经常去各地走访,目的地则是各种文化遗迹和古玩市场,为此他不由感叹:“明显比旅游景点有趣多了,但好东西确实越来越少咯。”平日里,以藏汇友也是王建国的一大乐事。“藏品是成人的玩具,大家在一起会聊得很痛快,那一整天都能觉得很满足。”当然更多的时间,他还是一个人在工作室里度过的。和一屋子的木头为伴时常让王建国感到幸福,他喜欢研究体验各种木料的材质、纹理、特性,思考它们与艺术的关系。
无论是沉香、紫檀、黄花梨,还是石化的木、炭化的木都能让他感到兴奋。“雕塑艺术讲究造型、材料、空间和技术,而木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文化脉络中没有中断过。我希望能在这一领域以当代人的视野继续探索,”王建国对此充满期待,“平时把玩藏品的时间不多,但其实它们都已刻在脑海里了,创作时眼睛一闭就能想象出一件件木雕的造型气息。”于是韵在胸中、刀在手中,情感便自然融进作品的纹理之间。
收藏十问
Q: 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 跟我的雕塑专业有关,特别喜欢雕刻艺术。
Q: 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 一批浙江花板。
Q: 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A: 一套《民乐演奏》清雕。
Q: 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 希望从藏品中看到中国的民俗文化。
Q: 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A: 从古玩市场、私人藏家还有民间获得。
Q: 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A: 木雕200多件,铜器、银器几十件,杂件几十件。
Q: 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A: 不是,是专业的爱好者吧。
Q: 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 与朋友有更多话题,也能加深对自己专业的理解。
Q: 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A: 有但不多,因为收藏起步较早。
Q: 有一天你能放弃你的藏品或捐出吗?
A: 以后等条件成熟也希望与社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