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冬日的丘壑塬上,豪迈的老腔与黄土蒿草浑然天成。
过年喜事多,古来如此。
这不,刚刚跨进2014年的门槛,随着马年春节脚步声的愈来愈近,一条喜庆的消息在粉色大地和网络世界不胫而走:华阴老腔要上央视春晚了!
震动、激动、感动包裹着年的喜悦在粉色大地弥漫:看咱老陕,又长脸了!
啥是老腔,老腔又是啥,为何在默默无闻中一步登天?带着人们的诸多疑团,踏着新年后的清冷,记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赶往华山脚下的渭南华阴市,探访老腔发源地和有关老腔的许多鲜为人知的东西。
双泉村,老腔传唱两千年
老腔的故乡在华阴市东北方向的10公里的双泉村,村子南依丘壑一陇,北望渭滨平畴,因村边原有两眼清泉,故名双泉村。
沿着村西能踏出尘土的小路,记者朝丘壑上行走,不几步,看见一块石碑,上刻“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师仓遗址”,同行的华阴市委宣传部杨涛部长告诉记者,这里是西汉时的长安京师大粮仓,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发现的。果不其然,走了千米左右,踏上丘壑顶,一片平整,约摸几十亩大,因为文物保护的缘故,塬上尽是长满的蒿草,乡情野趣跃然眼前。四面环望,雄奇的华山清晰可见,南面不远处,郑西高铁飞驰而过。放眼北眺,一马平川,同行者介绍,这里是两万亩的荷塘,如果夏天来,那风景羡煞人了。东北十里开外,便是黄河、洛河、渭河交汇三河口古渡,当然现在只剩下遗址了。
华阴市文化局业务股长、文化馆副馆长党安华告诉记者,为了准备春晚的节目,老腔戏班要在这壑塬上排练节目,记者自然欢喜异常。因为,对于老腔,记者还是第一次面对面观赏,更何况是在这蒿草齐腰古韵犹存的千年壑塬之上。
早上十时许,老腔艺人们三三两两步上塬来,他们手里都拿着家伙什,有的揣着锣、竹板,有的提着月琴,有的拿着板胡,随手还都提着自家的各色不一的板凳和座具,张喜民的弟弟张四季则扛着长条板凳,插着烟袋锅,还端着关中老碗。艺人们的衣着也都是家常所穿,所不同的是皆为对襟唐式,颜色各异,虽然平常但也质朴。
在这群民间艺人中,记者见到了老腔戏班班主张喜民,一位67岁的老人,典型的关中汉子,他的肤色几乎就是这黄土地的位移,脸上始终涌动着内在的欢乐。另一位老者大家称为白毛先生,大名王振中,他的艺术故事曲折传奇,虽已78岁高龄,但已成为老腔戏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还有张喜民的弟弟张建文、张四季等,唯一的女将则是唱迷胡出道的女将张秋亚,一个地道的关中女人。
党安华稍作安排,老腔戏班便在长满蒿草的土地上调音试锣,今天他们要表演三个节目,《关中古歌》、《将令一声震山川》和《世相》。只见张喜民领衔开腔,浑厚的乐曲、悠扬的唱词,质朴的独白立时向四周弥散开来。《关中古歌》亢奋豪迈,《将令一声震山川》情怀激烈,白毛唱的《喜相》沧桑而绵长。三个节目,他们几乎是一气演完,我们也是一气听完。
哦,这就是老腔!那么悠扬那么豪迈,那么古朴又那么久远……
站在野趣遍地的壑塬上,听着这从远古传来的大地之音,你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原汁原味原生态。作为外行的记者注意到,老腔的音律、唱腔或独白,与秦腔有时有比,少了一些“吼”,她呈现出的是自然般的悠扬,而她的旁白不是呐喊,更像是田间里的吆喝,不是宣泄而是一种流淌……
两千多年的传唱,这块土地幸福死了,也伟大死了!
老腔皮影的变革者党安华。
民间艺人的文化坚守
双泉村有人口800多人,至今能唱老腔的还有百十来人,十多家的门口被政府挂有“老腔世家”的牌子。
据华阴市文化馆已经辞世的老馆长郭卓生考证,老腔的起源与这西汉的粮仓及三河口漕运的繁荣密切相关,古渡码头船夫与纤夫的劳工号子与周边的说唱曲艺的长期磨合,催生和孕育了老腔的主旋律,船工们以槁击船的习惯则演变成了打击乐和惊木道具,逐步形成了老腔的艺术雏形。在大唐时,老腔的说唱开始以皮影为载体,进入勾栏瓦舍乃至宫廷贵院,形成了独立的剧种,从宋、明、清直到民国时期,她的乐器和唱腔更超成熟和完美,民间和节庆需求使得老腔皮影成了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而经久不衰。
老腔皮影一般是在搭好的台子上,再搭起一个密封的独立空间,除前面用的布作为“亮子”供影人演出外,三周至顶用芦席封严。演出者有五人,“说戏”的也叫“前手”或“盯本”,怀抱月琴,前面摆有四种乐器,边弹边唱;“签手”也叫“坐档”或“择签子”,主要是安排人物和场景的上下场,操持惊木的击打,“签手”还有一个打下手的叫“帮档”;“后槽”也叫“打后台”,主要是打锣和兼呐喊助威;“胡胡”也叫“拉板胡”的,是唱腔中伴奏和音乐演奏的主要乐器,还兼顾着乐器和助威帮腔。
这就是老腔皮影的基本布局。
双泉村800多口人以张姓为大族,占九成多。据有文字可查的谱系,张喜民是第十代,他于1962年跟班巡回演出学艺,到1980年成立了自己的5人老腔班社,几十年间足迹遍及秦、晋、豫一带,主要活跃于庙会和民间的红白喜事中,深受群众喜爱。改革开放后,由于受现代文化品种的冲击,演出渐趋冷落,一度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进入新世纪后,在政府的抢救和支持下,张喜民调整了班社,恢复了演出,多次参加省、市民间艺术汇演乃至赴省内外、国内外演出。而作为班主的张喜民唱音正腔圆、演艺精湛,是华阴老腔皮影的中坚。他在2008年2月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
在张喜民家,记者看到客厅的四面墙上,挂满了演出的各种照片合影海报及演出证件,在打开的墙角柜里,保存着他心爱的月琴和三大摞戏本。打开琴袋,上面刻有1940的字样,老张说这是家传下来的,外面没卖的。打开戏本,有民国二年的,有民国三十几年的,再翻一翻,竟然还有老腔版的样板戏,老张即兴为我们表演了一段《红灯记》选段,听着还是别有风味。老张说,“文革”期间遗失了许多,现在保存的戏本近200本,最早的是乾隆年间的。
看着这些历史的宝贝,宣传部杨涛部长唯恐再丢失了,当即分派文化局郝富仓局长给老张尽快买一个保险柜,把这些宝贝好好保存起来。
今年已78岁的王振中,又名白毛,是华阴老腔艺人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1956年学艺,1962年自立班社,几十年活跃在陕、晋、豫地带,王振中声腔豪放激昂,还精于乐理,亦可编制曾提出老腔革新的设想。上世纪九十年代,应张艺谋和芦韦邀请先后拍摄了电影《活着》和《桃花满山红》,不仅在其中演唱老腔,还授艺于葛优、陈道明;在演出话剧《白鹿原》期间,又收宋丹丹、郭达等为徒。2008年2月与张喜民同时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的白毛先生,可谓此心不已,不仅带徒授艺,也建有班社,老腔情怀使他余热喷发。
还应提到的另一位是陈增礼,他一生热爱皮影艺术,幼时即可制仿雕皮影售于集市,工作后他自制刀具,刻苦钻研皮影雕刻技术,最后干脆辞厂回乡,终生与皮影为伴。他搜集有大量的皮影知识,能默写出数千张皮影图谱,还组建了家庭皮影雕刻社,传艺于两个儿子,他的皮影雕刻工艺和皮影画长卷闻名省内外,成为许多人的藏品。他参加过省艺术馆、中国美术馆馆藏皮影的整理工作及对外交流工作,2005年6月出席全国著名民间艺人座谈会,被授予“民间艺术研究员”称号。
不幸的是,这位老艺人于去年中离世,享岁81载。
在这支民间奇葩的队伍里,还有张新民、张四季、张军民等,作为孙子的张猛也成为了张喜民谱系列化的第十一代嫡系传人……
也许,正是他们在黄土地上的相传与守望,才使得老腔这朵民族的奇葩流传至今,才使得今天的我们得以知晓老腔,领略她的旷世神采。
78岁的白毛先生唱起老腔来如痴如醉。
小人物主导的老腔变脸
老腔,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种,在口传心授了两千年之后,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活动空间的缩小,道具的短缺,传承的乏人等等,日显颓势,不要说发扬光大,就是艺人靠此谋生,也能以为继了。
然而,就在老腔濒危之时,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老腔的命运,虽然这改变曲折而艰难。
先来介绍一下此人。党安华,1957年生人,1971年自初中考入华阴市迷胡剧团,以唱迷胡(即现在的眉户)为主,十三年后成长为该团团长,1997年在拜金潮中下海,没弄出啥名堂,于1999年回到文化馆,随后去上海戏曲研究院导演系进修一年。回来后的2000年,百无聊赖中,陪朋友转到了张喜民正在设摊子的戏场,台下仅有4个人,细一看没一人在看戏,而是围着炉子烤火。党安华掰开皮影棚探头一看,张喜民正神情专注地边唱边弹边翻剧本,其他几人也在忘情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这大概是党安华第一次零距离地接触老腔皮影,与其说他被震撼了,不如说他被触动了:被这么好的东西触动了,被空荡荡的场子触动了,被艺人的投入与执着触动了!
随后,他结合自己的艺术经历,对老腔思考了许多,总结了许多,构思了许多。他觉着有改革的空间,有改革的希望。便设想着把老腔从后台搬到前台,从表现皮影转化为表现生命。
他把几个艺人召在了一起一说,张喜民没有反对,其他几个人认为听不懂他说的,糊弄呢。
反正也没啥弄,全当陪着玩呢。党安华叫文化馆的王忠亮编了一个老腔剧《劈山救母》,找了5000元赞助,对大家说,你们现在演一天挣十几块钱,我一天给20元,需要十二、三个人。协议达成了,排练了半个月,在华阴剧场进行了试演,还从省市请了专家观摩。
看完后专家们提了很多意见,音乐单调难以表现人物,衣服、布景到位,准备不充分等,党安华见第一炮没打好,特没面子,很丢人。随即便跑到了同学所在的厦门电视台混了一年,虽然待遇不错,但因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他又回到了“江东”。
虽然第一炮没响,虽然出去浪了一圈,但之所以回来了,记者感觉党安华心里还是没有放下老腔,这从和他的交谈中,记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这不,厦门回来还没消停,他又是拉赞助又是重组班子,还是以张喜民戏班为主,又找来了另一班社的白毛先生,还选了民间唱迷胡的女演员张秋亚改行唱老腔,同时配备了他构想中的其他角色。这次他们排演的是创作的《古韵乡趣》,表现的是农民的知足常乐,纯朴善良,原汁原味,传递的是自然美,真实美。
捣腾了大概半年后的2003年11月,党安华带着他的团队开赴渭南参加汇演,结果这“二炮”打响,竟获得了导演、舞美等七个一等奖,评委评价说:这个节目像一幅画。
获奖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大家有了自信心。此后,声名鹊起的华阴老腔把事弄大了。白鹿书院开学典礼,他们被邀来西安登台,又被陈忠实先生推荐到全省政协会演出,还参加了电视台的台庆,又因参加全省民间艺术汇演的成功被邀请到香港中乐团的三十周年庆典上……
啥看遇着啥,党安华与老腔怕是在艺术上修炼的结果,不然,虽在一个地方却多年不曾粘合,而相融仅三年就使老腔华丽变脸。记者觉着,党安华虽是个小人物,但他有着对人生的大追求,对艺术的大热爱!加之他和老腔都根植于肥沃的黄土地,施之才智和辛劳,自然也就走到了更大的空间,走到了社会的前台。
老腔的变脸,是升级,是普及,更是革命
火车站广场栩栩如生的老腔群雕。
《白鹿原》与老腔的意外结缘
中国人常讲,凡事的成功,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机缘巧合,老腔也没能例外。
小说《白鹿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陕军东征时的领衔之作,也是陈忠实先生人生的倾心之作,被陈老称为“死了可当枕头”的书,无疑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曾被拍成电影,但许多人感觉远不及原著,记者也持同感。也许为使红典再经典,北京人艺于2006年着手排演话剧《白鹿原》。
人艺总导演林兆华为此带着濮存昕等十多名演员专程来陕西体验生活,创作音乐。采风中,林导问陈老;你们陕西还有啥东西?陈老立马叫来了秦腔界的四大名旦等,为林导进行了表演。
林兆华也是个怪杰,看完秦腔后沉默无语。睿智的陈老突然一拍大腿:哎呀,还个老腔!
于是,在省文化厅的调动下,党安华的团队来到了西安,在一个会议室里与秦腔名家同台为人艺的艺术家表演。演唱秦腔时,也许是因为已经看过,也许是不起性,林导起身看墙上的字画去了。
轮到老腔了,林导专注起来,还不时与身边人交流,眉飞色舞。这次老腔演的是《古韵乡趣》,演了一遍后,激动的林导叫再演一遍。
一直忐忑的党安华被林导拉到了一边,问他想不想合作?党安华激动万分地回答:做梦都不敢想!
林导告诉他,原是来为《白鹿原》创作音乐的,现在看了老腔,决定不写了,就用老腔,他想用老腔作为一条辅线来讲述“白鹿原”的故事,既要配乐也要表演。
回到华阴的党安华和他的农民艺术家按林导给出的15个点开始了“老腔白鹿原”的创作。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党安华与北京几乎每天电话交流,两个不同版本的《白鹿原》就这样在京陕两地紧张而有序地排练着。
在差不多的时候,著名编剧孟冰受林导委派亲赴华阴,在黄土地上审阅老腔版《白鹿原》,看后感慨不已:这不是艺术!这是一种超越了艺术的东西!这是一种精神!
成了!老腔。
这年5月也就是2006年,老腔团队挺进北京,与濮存昕、郭达、宋丹丹等同台排练上演《白鹿原》。在五十多天里,他们共演出33场,场场爆满,媒体及业界好评如潮,老腔也由此走红京华。
也许是为了回报与老腔的结缘,应党安华的要求,北京人艺出资为老腔搭建了一个平台。6月26日,这群关中农民在中山音乐堂上演了一场“华阴老腔原生态音乐会”,主持人是濮存昕。
记者观赏了这个演出的影像。在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既鸦雀无声又欢声雷动,掌声、鲜花、合影、签名,对于这群农民艺人而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来得如此猛烈,如此具体,如此激动又如此地零距离!
在随后的一年间,老腔在国内外的演出达200多场,还远走美国、德国及台湾、香港等地。
老腔成了特色的,民族的,当然也是世界的。
张喜民展示祖传的老腔剧本
央视恋上了豪迈老腔
人怕出名啊!也就在老腔走红京华的当儿,央视“最美村官”导演尹涛找到了老腔驻地,想用老腔作为“最美村官”的音乐,几经沟通交流,他觉得用原生态的老腔音像来装点“最美村官”是最理想的搭配。央视随后来到了渭河边上的老腔故乡,与艺人们一起历经十余天的艰辛拍摄,制作完成了老腔3个长度的版本满载而去。
在央视“最美村官”的颁奖典礼上,老腔团队作为特邀表演嘉宾出席,两个“最美”经典珠联壁合。这段时间里,全国人民几乎每天都能在央视多个频道上看到华阴老腔的公益宣传。
华阴人知道,这个没掏1分钱的广告价值上亿。
十余年的变脸升级与不懈追求,使老腔走向了新生,走向了成熟,也走向了广阔的天地,获得了许多赞誉和肯定。全国群星大奖,群星表演奖,全国农民艺术节金奖,全国民间艺术汇演金奖,2006年全国非遗项目等。记者还了解到,一部关于讲述老腔传承和老腔艺人生活的电影《老腔》也于去年在黄河壶口开机。
其实,老腔是属于我们大家的。为使这一民族瑰宝长久传承并尽可能得以普及,各级政府给予了尽可能的关注和支持。2009年,在政府支持下,他们招收了27名学生,办起了老腔培训班,27名学员被华山管委会文化公司挑选,领衔的就是张喜民之弟张建民,他们两家之间时分时合,相互支持,去巴黎演出的就是华山这一支。
采访中,记者从党安华口中听到感恩难忘较多的是文化厅领导刘宽忍、蒋惠莉的名字以及市县的许多领导。每年春节,华阴市委书记卢发兴、市长程军都要去给艺人拜年。华阴市还专门在动车站广场为老腔艺人塑了群像,并于2008年成立了老腔保护中心,党安华出任主任,专门为老腔艺人的健康养老服务。就在年前,华阴市又作出决定,对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民间艺人,年满60岁之后,每人每年享受政府500元的生活补贴……
由于各方虽不全面但还算尽力的关心与支持,老腔才得以走出华阴,走出渭南,走出陕西乃至走向世界。
2013年11月,正当华阴老腔在央视大出风头的时候,省电视台来到华阴,说央视马年春晚要各地推选特色节目,建议陕西报华阴老腔。党安华领受任务后,由市志办社王关宁创作出了《红红火火过大年》的词,党安华设计了音乐,排练了五天,将录像送到了央视。
11月30日,以老腔领衔的《红红火火过大年》参加了央视三套“直通春晚”的角逐,在五个省的节目中,勇夺第一名。虽然上春晚有望,但春晚导演讲,这个节目就像一幅年画一样,非常好,但元素太多,没有留白。
就在记者采写本篇报道之时,党安华、张喜民随省台导演已从央视讨论归来。在1月9日晚的电话中,党安华告诉记者,在目前的央视春晚方案中,老腔榜上有名,而且在表演之后,老腔艺人还将为崔健的《一无所有》伴唱。
荣登春晚,应该说,华阴老腔走到了巅峰,也走向了经典。
我们期待她的辉煌,期待她将粉色儿女的风采展现给全世界;
我们期待她的长久,犹如惊叹她久远而悠长的历史一样;
我们更期待她与这片黄土地的深情依恋,期待她的根扎得更深,枝伸展得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