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磨盘秋
熊跌膘
跃上云天
村民正将各种秋千部件抬到广场
秋千节盛况
原标题:秋千之乡春风荡 民间文化气息浓。
4月3日至7日,第二届秋千艺术节在华阴孟塬镇司家村隆重举行。
4月1日一大早,在华阴市孟塬镇司家村的广场上,村民们正在忙碌着,一件件搭建秋千的木梁和竹竿等物件从村委会搬了出来。广场上的群众有的在安装零部件,有的在为秋千的平衡和安全加固拉线。正午时分,在机械的配合下,数十名村民拉着绳索,慢慢将高17米的“天平秋”架干固定在地上。秋千下方用碾场的碌碡作为基石,四角用绳子固定好,广场四周的红灯笼也透露着节日的气氛。
秋千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活动,南北皆有,但华阴孟塬镇司家村的秋千却独具特色,形式新颖,种类繁多。被称之为“十全秋”。
天平秋——形似天平称,高达数丈,中间用粗木一根,顶用竹竿装制,下面用3个碌碡叠起,边角用大绳固定,天平架的两端各装一副秋,两边可同时悬荡。
八卦秋——端杆顶部装有八卦圆盘,中间立杆下端用碌碡叠起,每次可乘坐8人,或立或坐,人力推动轴转,人随秋千转动。
独杆秋——用一根竹竿代替绳子,踩荡难度大,但有技巧。
竹竿秋——又名老哥秋。秋下有一坑水,踩荡和收落时,都得请别人帮忙,所以叫老哥秋。
线轮秋——转轮装线轮模样,装秋绳每次可坐4个,每转动一圈,就有升高,落地前视和背视,四种感觉。
地轮秋——和天平秋相似离地一尺余,不用绳子,供儿童玩。
牌楼秋——4根圆木并列,构成3个高低不同的秋,3副秋绳同时供3人踩荡,为妇女、儿童秋。
架子秋——一般秋千。
熊跌膘——也称自吊秋,这种秋千就是在秋千架的横梁上穿一个辘轳头,绕一条粗绳,从两头垂下,其中的一端绳头上固定一根脚踏棍。脚踏在踏脚棍上,两腿夹绳,手紧拽另一绳头,打水一样使绳子往下转,那头借着自己的力气把人往上拉升。上去后,还要求用一只手摸一下辘轳,稍不注意就会跌下来,落得个满身麦秸、满脸尘灰。
另外还有正在恢复保护中的磨盘秋。
司家村故称“南孟屯”,是旧时潼关的一处驻军基地,相传在清时有个姓胡的军官,长于体育竞技,他的军队当时驻在司家村,为了活跃军事生活,有助士兵的健身强体,就在场地上架了多处秋千,让士兵们既以荡秋千为乐,又把它作为一项体育的竞技项目,融入了军事文体活动。后来,这批军人由屯田而转化为当地的村民,于每年三月清明节前后举办秋千会延续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司家秋千的种类越来越多,由当初简单的几种,不断丰富和演变到目前的十种之多。
古代的秋千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形式表现。又在文人雅士的喧杂下,把嬉秋千同男女爱情故事纠合在起。如:“又是一年清明日,秋千打困解罗衣”,再如诗人韩谨在《想得》一诗中写道:“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都从不同角度上,表现了贵妇小姐,戏秋千时的婀娜多姿的神态和风韵。同时,秋千既具有强身健体的体育效能,它又有着让人赏心悦目的观赏价值。品种多样的司家秋千不但继承了原有秋千飘飘荡荡的优美潇洒,更令人感到惊险刺激,奇巧出新。既可锻炼身体,又可陶冶人的情操,它是集观赏性,竞技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艺苑盛会,它是当今存世不多的民族文化瑰宝,是我们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唯一一家把荡秋千作为古会保留至今,已有200年历史。秋千会期间,华阴周边和秦晋豫三省的10余万群众前来荡秋千逛庙会,看热闹。
1993年成立了司家秋千委员会,整修了残存的活动器材和设施。同时还物色人才,解决了传承人断代危机,连年举办传统的秋千古会,2009年秋千会被评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2012年,司家秋千代表陕西省赴河南开封参加“中国秋千展演暨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绝技绝艺大赛”获得了金奖,2013年华阴市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秋千文化之乡”,使秋千文化成为继“华阴老腔”、“华阴迷胡”之后华阴市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据了解,司家村在建好“司家秋千文化展示园”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打造司家“秋千文化产业园”,延长秋千文化产业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健全文化娱乐功能,使其成为游人休闲、观光、餐饮、商贸等为一体的文化体验园,使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带动华阴旅游产业综合发展。
“今年,我们村对秋千园重新进行规划,完善设施,固定安装,并计划将此保留下来,并配以农家乐,以引来更多游客观赏游玩,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和民间文体活动的融合,让农民群众致富增收,这项工作我们已经开始实施了。”村委会主任司钢为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