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如果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震惊世界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那么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奇迹便是咸阳汉阳陵的“千年护陵军”……与中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相比,汉阳陵发现的各类陶俑,除单个体积相对较小外,出土的数量和品种均超过秦俑。目前秦俑共出土千余件,而阳陵已达3000多件;秦俑属军事性质,全为各个兵种的男性将士,而阳陵既有武士俑又有文官吏俑,既有男俑又有女俑,既有温雅的侍从奴婢,又有神情专注的乐俑与袖裾飘飘的舞俑,这些汉景帝的“护陵军”埋藏至今已有2千年之久……
汉阳陵出土的兵俑十分引人注意。它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约60厘米高,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安详的社会氛围。
从已发掘的南区丛葬坑来看,皆为武士俑,有着鲜明的军事色彩,武士俑的前额经两鬓至枕骨部,有一圈宽2厘米的朱红色,红色在汉代是代表军人的颜色,《论衡商虫篇》:“身黑头赤,谓之武官,头黑身赤,谓之文官”,可见,丛葬坑中的陶俑有文官也有武官,它们如今沉睡地下已有两千多年了……这些沉睡地下的汉兵俑象征着大汉王朝的威武军队……
汉阳陵南区丛葬坑出土的裸俑主要为军士俑,它们或直立成排、成列,或一腿向前作齐步走的动作,还有身跨木马的骑兵俑。帝陵丛葬坑发掘出土有男俑、女俑、宦官俑,还有护卫车马出行的骑兵俑,骑兵俑也同样骑木马。南区丛葬坑和帝陵从葬坑出土的同类裸俑在制作方式和形体上基本相同,只是帝陵丛葬坑出土有白肤色的女俑,而南区丛葬坑没有这类女俑出土。陪葬墓的丛葬坑出土有男俑和女俑两种,男俑唯一的是在发式上与其他地方出土的男俑有所差异,别的基本相同。
汉阳陵的陪葬坑有四个层次,从已经发掘的南区15个陪葬坑中,没有一座不和军事有关。坑内包含有大量的彩绘武士俑和当时的武器。所涉及的兵种与轻重骑兵、步兵和车兵的配置完全一样。长距离武器弩、弓矢;短距离搏击武器戈戟矛铍剑一应俱全,可以说是一个完整汉代皇家部队的缩影。从其分布位置看,这些“军队”分布在陵园之外,假若把陵园看成“长安城”的象征,那么军队就应该是保护京师的“北军”。
早在2千多年前的西汉王朝,京师有南、北军之屯,史有名载,如《汉书外戚传》、《汉书高后纪》等,大体上说,南军有“九卿”之一的“卫尉”辖领,人物是屯卫宫城、殿门,负责宫内的安全;而“北军”则由位在列卿的“中卫”主之,负责宫外京师的警备。简言之,南军是卫宫之军,北军则是卫城之军。
但假若把陵园仅仅看成宫城,那军阵也有可能象征的是“南军”。但是从部队的配置看,象征“北军”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南北对称排列,更有可能就是“北军”中的左右军的布阵形式。
在帝陵封土四周,专家发现了放射状平行排列的“军阵”丛葬坑,其中封土东侧的第13号坑内出土了骑兵、步兵、动物等各式陶俑及兵器、兵马器等。第11号坑内还出现了骑在木马上的著衣式骑兵俑和木战车,封土2号坑内有各式兵器、车辆、步兵俑等,专家判断,从这些出土的车、骑、步兵俑排列及规模来看,与“廷中陈车骑戍卒卫官,设兵,张旗志”(《汉书叔孙通传》)的记载相吻合,而正是因为如此的排列、如此的规模,2000年来,这些兵俑深埋地下守护景帝陵。
(转自咸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