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昌邑国故城遗址
2011年10月,金乡县王丕镇康桥村一旧桥下,出土了一通元代“王氏祖茔记碑”,该碑简述了山东琅琊王氏的发迹,是从一世祖王吉开始的。
让我们把历史的记忆,翻回到两千多年前,跟着西汉名臣王吉的脚步,去追随那段历史走过的不平凡足迹。
昌邑国“仙翁”指点:“言宜慢”
公元前77年初春,正逢西汉王朝盛世。昌邑国国都昌邑城内(位于现巨野县大谢集镇昌邑集,该遗址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铺林立,人流如潮,目不暇接,一派繁华,令人留连忘返。
此时,一个身着青布长衫、面容白皙俊朗的瘦高个儿年轻人,径直走进了一家相对清静的太平酒楼,要了两碟小菜,一壶白酒,自斟自饮。他不时凝神窗外,眉宇间时而舒展,时而皱起。忧郁的神情无心欣赏临窗垂柳的青翠,思绪随着柳下小彭河哗啦啦的流水而泛起阵阵涟漪。
这位年轻人姓王名吉,字子阳,山东琅琊人氏。因通经博学,举贤厚孝,廉洁勤政,深受百姓拥戴,得到上司厚爱,从云阳县(现陕西淳化)县令,破格提拔到昌邑国王府中任中尉,连升二级。
当时,昌邑国国王刘贺,是西汉武帝刘彻的嫡孙。公元前86年,世袭国王后,为政轻浮不羁,好酒贪色,独长游猎。其身旁多是些附和的势利官员,俱怕惹火烧身,不敢谏言。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王吉虽然高升了,但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为官,如履薄冰。
王吉忧心重重,不觉来到太平酒楼,想是借酒浇愁。
半壶酒下肚,王吉显然有了醉意。朦胧中,他忽然发现,邻桌的一位慈祥老者,正微笑着举杯向他示意。老人精神矍铄,目光炯炯,衣衫素净,儒雅亲和。见此,王吉顿生好感,连忙起身请教。
两人谈史论经,说古道今,一见如故。转眼间,一壶白酒就见了底。
老者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试问道:“年轻人似有心事?”
王吉听了,默然无语。
老者手捋长须,沉吟了一下,又问:“年轻人现今是从商,还是为官?”
王吉毕恭毕敬地回答:“晚生本是云阳县令,做事一直勤勤恳恳,不敢丝毫怠慢,赢得了一点贤名。数月前,突然被调到昌邑王府担任中尉。府中人事生疏,官场不清,所以有些烦恼。”
老者眼睛一亮,随即畅怀大笑:“年轻人不必细说,我全明白了。今天我送你三个字,可以保你从此仕途顺畅!”
“三个字?!”王吉满脸疑惑,急不可待。
“言——宜——慢!”老者看着王吉,慢条斯理地道出这三个字,深邃的目光里闪出浓浓爱意。
“言——宜——慢?!”王吉细细地品味着这三个字,若有所思,似有所悟,猛有所醒。
等王吉回过神来,老者已飘然不见。
王吉如获至宝,从此谨记老者教诲,遇事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言。在暗流涌动的昌邑国王府中,居然有惊无险,平安无事。
王吉的才干渐渐崭露头角。公元前73年,他被汉宣帝刘询重用,任命为朝中谏议大夫,专门评议政事、弹劾失职官员。此时,王吉已成了名副其实的西汉王朝重臣。
每当处理完繁重的朝中工作,回到家夜深人静的时候,王吉常常想起昌邑国太平酒楼上那位神秘老者的金玉良言。一句“言宜慢”,普通的三个字,真是让自己受益无穷,仕途无量啊!
“仙翁”再送宝:“心宜善”
公元前67年,王吉从都城长安回故乡山东琅琊省亲,途径昌邑郡(昌邑国已废改设郡)时,忽然,有位老者挡在了官道中间,自称是王吉的故人,要求与王吉见上一面。王吉走下官轿,只见老者须发如墨,儒雅亲善,正含笑望着自己。
“啊!”王吉眼前一亮,这不正是十年前在太平酒楼上遇到的那位“仙翁”吗?
王吉心中大喜,急忙向前躬身,行礼问安。
“十年前,太平酒楼上,启蒙前辈‘三字’教诲,晚生受益无穷。”王吉一揖到地,朗声说道,“谢谢前辈教诲之恩。”
老者哈哈大笑,上前扶起王吉:“十年前,我送你三个字,已经保你仕途十年通畅。今天,我再送你三个字,你若诚恳遵从,保你仕途无忧。”
王吉一听,内心惊喜,轻问老者:“老人家,请赐教!”
“心——宜——善!”老人贴近王吉耳边,慢声细语。
王吉听罢,心中猛震,背上冷汗淋漓。
担任朝廷谏议大夫这些年来,虽说自己勤政为民,但是偶尔也会擅用职权弹劾政敌。长史赵珞,就因为与己政见不合,被恶意弹劾,最后被罢官归乡,不久郁郁而终。
王吉擦了一把额头的冷汗,抬起头来,已不见了老者。
琅琊省亲归来,王吉认真反省自己这些年来的为官处事,越想越惭愧。
昌邑两次奇遇,王吉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时刻铭记“言宜慢,心宜善”,做事清正廉明,待人宽厚仁慈。最终,成为西汉时期一代赫赫名臣。
据说,王吉昌邑两次奇遇的老人,是隐居在巨野金山脚下的著名贤相公孙弘。
六字秘笈定为王氏家规
王吉昌邑得到“仙翁”的金玉良言——“言宜慢,心宜善”这句仕途经典秘笈后,如获至宝,受益无穷。
公元前74年6月,当19岁的昌邑国王刘贺被霍光迎入汉室当了27天的皇帝,又因“罪行累累”被废皇位,跟随刘贺进朝准备升官的200余名原昌邑国官员,“皆坐诛”,唯有王吉和另一大臣龚遂,以向刘贺“忠直数谏”免死。王吉,“死里逃生”,“因祸得福”,“复为谏大夫”。从此,改变了政治命运,走上了仕途崛起之路。王吉就把这六个字的仕途秘笈,定为琅琊王氏的家规,世代相传。
据考,山东琅琊王氏始祖为周桓王之子王子成父。本为姬姓,后因驱逐赤狄有功,被赐姓王姓。王姓在战国时出了一员大将,就是续白起之后的秦国名将王翦,秦始皇扫六合定中原,王翦祖宗三代立有赫赫战功。后来王翦的曾孙王元一支,迁到山东琅琊一地。到西汉后期,琅琊王氏才出了王吉这样显赫人物,官至朝中谏议大夫。儿子王骏和嫡孙王崇均为宰相。此后世代为官,冠有“累世之美”,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
从汉魏入两晋历南朝,三百多年来,琅琊王氏家族才俊辈出,仕宦显达,他们或引领一代之风骚,或执一朝之牛耳,数百年冠冕不绝,其流风余韵盛延到隋唐时期。《二十四史》中有明确记载的王吉后人,就有36人被封为皇后,36人成为驸马,35人担任宰相,成为当时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大家族。这种绵远久长的家族盛况,不禁让人联想到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而琅琊王氏家族政治生活的戏剧性、精神生活的多彩多姿,已远远超过了《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史和薛等几大家族。若能详尽地记录下琅琊王氏辉煌顶峰的神奇家史,那这部书或许能比《红楼梦》还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