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44处文物景点完成修缮、开放博物馆30余家
市级
全市共有区县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7个
区县
建街道文化中心13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957个
基层
4月20日清早,家住八王寺附近、68岁的李金梁又出现在大东文化广场晨练的队伍中,对于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他的感触特别深:“你看,在这个广场上,老百姓可以休闲,周末假日的时候还有文艺演出、庆典集会,我天天在这逛,心里特别敞亮。”
沈阳市“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关于加快沈阳大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政策出台之后,明确了全市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设施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同时,根据《沈阳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要求,全面建成城市15分钟、农村5公里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实现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全民共享目标的步伐正在加快,今年即将完成。
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目前,沈阳市投资建设了沈阳文化艺术中心、沈阳艺术大厦等标志性设施;建成宋雨桂艺术馆,集中展示宋雨桂先生作品及其藏品。2013年,市政府出资回购了帅府红楼群,将与现张氏帅府统一规划建设帅府民国历史文化园;完成了沈阳故宫、“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纪念馆等44处文物景点的维修改造。全市已开放各类博物馆30余家,22所高校图书馆也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依托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工程,终端进入190万个家庭。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两年完成;市内五区完成有线电视用户数字化整体平移。
区县公共文化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全市共有区县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7个,其中和平、铁西、大东、东陵、沈北、于洪等区文化馆、图书馆均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13个区、县(市)少年宫均得到改建和修缮。和平区建成全省首家区县级数字图书馆,实现24小时全天候自助服务,还在区内设置10台自动借还书柜员机,方便群众借阅。中国工业博物馆全景展示了沈阳老工业基地历史风貌,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专题博物馆,铁西工人村生活馆面向群众免费开放。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底,共建有街道文化中心134个,占街道总数的96.3%;乡镇文化站57个,占乡镇总数的79.2%;社区文化活动室957个,占社区总数的84%;村文化活动室100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3%;街道、乡镇文化广场318个、社区文化广场1121个、村屯文化广场662个;完成13个区、县(市)及65个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建设1329个农家书屋并免费开放,共配备图书300万册,覆盖所有行政村;建成社区书屋171个,配备图书34.2万册,明年将完成所有社区书屋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成果显著。2013年,社区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即出台一批与社区文化建设相关的政策,新建和完善一批社区文化设施,打造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创建一批特色文化基地,培育一批基层群众文化骨干队伍)运作模式被文化部评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沈阳大学生文化节被评为全国首批20个“群众文化品牌”项目之一,并荣获国家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沈河区被文化部正式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市每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近万场次,受益群众1000余万人次。以文化馆为主阵地,共吸收7000余名文化志愿者,每年面向群众开展下沉式文化服务一万余场次。市图书馆推出“星期六剧场”演出,为广大市民提供展示风采的平台。精心打造“文化四进社区”“市民合唱节”“农民才艺大赛”等品牌活动,全年做到春有广场文化活动,夏有文化进社区,秋有欢乐进农家,冬有元旦春节系列活动等。
文化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免费开放,公共博物馆年接待参观群众330万人次;公共图书馆年接待读者200万人次;文化馆馆办文艺团队153支,年开展馆内文化展演254场,举办辅导培训班804个,直接受益18.4万人;城乡公益电影放映年均2.6万场,观影400万人次;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实施以来,参加免费艺术培训和观看演出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为实现高雅艺术常态化演出,打造“盛京红磨坊”和沈阳交响乐团等艺术品牌,已演出三百余场,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陈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