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中国文化传媒网陕西频道讯(薛岩)究竟是传统的“中国红”才能体现出年味,还是紧紧跟随潮流才更让人喜爱?这一直是商家与顾客都难以回答的问题。如今,年是一年比一年过的红火,手工艺品样式也是一年比一年变化快,今日的时尚明天或许就会被“弃之如敝履”。春节期间,记者就走访了几处新年手工艺品的销售点。
“单打独斗”的无奈
2月9日一大早,记者来到了位于西安市内南门东侧的纪念品的集中销售点——书院门古文化街。虽已是大年三十,但各个商铺依然火爆。在拥挤的步行街丁字路口记者看到了一张放着几只形态各异,做工精美的布老虎的简陋货摊,货摊主人刘大娘告诉记者,这些玩偶和鞋帽都是自己年前加班加点手工制作的,比一般的机器制作的玩偶要精细,但同时也贵得多:“现在人都觉得越老越土的东西就越好嘛,再说咱自己做每一个都不重样,娃娃们喜欢!”
而不远处一个卖窗花的张先生对刘大娘的话颇有几分不屑,他说,自己的窗花大部分都是机器加工的,因为“机器加工是批量生产,量大又便宜,人现在买东西都是为了个年气,谁讲究那么多。”记者看到,张先生出售的剪纸已经区别于往年传统的窗花,喜羊羊、灰太狼、变形金刚等时尚形象都已经成为创作元素。有些“窗花”甚至被裱起来,成了“艺术品”。
如今的书院门古文化街充斥了大量的机械模式化生产的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已然寥寥无几,陕西的传统纯手工艺品没有形成高品位的消费市场,存在的仅仅是为数不多、“单打独斗”的小生产者。这是为什么?显然不是购买力问题,而是因为我国的手工艺在当代只剩下了作为民俗象征的简单意义,失去了其蕴含的大部分文化信息。就像剪纸,如果它在过年仅仅作为一个新年符号存在,那么这个图案是机器加工还是手工裁剪,能有多少区别呢?
传统保护的迷茫
随后记者来到了曾经以制作传统手工灯笼而闻名的“灯笼村”——西安市三兆村,还没有到三兆村,远远就能望见村口硕大火红的灯笼标志,而出人意料的是,到近处见到的却是一派萧瑟。稀稀落落的商贩懒散地在路边养神,偶尔会有路过的小轿车停下问问价,随即又扬长而去。
一名不愿意透漏姓名的商贩告诉记者,如今的三兆村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经营灯笼生意了,少有的几家仍然坚持做灯笼的人家也已改做钢架大型宫灯,传统的竹篾灯笼已经极为少见:“过去我们村可以说是100%都做灯笼生意,现在只剩下15%。”
记者步入三兆村里,在一家灯笼批发铺了解到,现如今三兆村主要是批发大型宫灯等,已没有传统纸质灯笼销售,“不挣钱,竹篾子灯笼成本小,物件小,利润也小,村里人随便干啥都比做传统灯笼挣钱多。”在提到传统文化保护时,批发铺老板反问记者,“饿着肚子怎么保护?”
经济效益与文化内涵是否可以兼得?手工艺品生产者心怀着迷茫,曾声名远扬的“灯笼村”的灯笼也遇到了遏制它发展的“瓶颈 ”。而失去文化内涵正是传统手工艺发展困难的重要因素。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修建桥曾提说过,“学习传统手工艺不能只学技法,要学习其中的文化内涵,如果传统手工艺品失去了原本的特色,那它就失去了发展。”每一种手工艺品的产生都是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如果我们连手工艺品背景文化都不了解,仅仅知道“好看”、“有趣”,让文化手工艺品失去了文化价值,等仅仅留下那少得可怜的商品价值时,再去谈保护,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加入文化内涵成市场宠儿
回到西安市内,记者又来到了鼓楼下的回民街,记者在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手工艺品中,一眼就注意到了一种以真实兵马俑为原型卡通玩偶,在商家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这些玩偶就是2011年,在西安举办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博览会上大放异彩的“秦BB、蒙将军、阿里巴巴和胡参谋”,它们不仅有着各自的形象,还有着不同的故事。“这些Q版‘兵马俑’除了样子可爱,光凭他们的故事,我都要买呢!”一位过年从外地来西安旅游的孙小姐急切地将玩偶捧进手中,商家们也瞧着这些“财神爷”玩偶,笑的合不拢嘴。
这些卡通兵马俑是由西安曲江笔昂笔昂文化创意公司设计生产的,其总经理李向宇曾说:“只有把纪念品做成融入文化内涵的精品,才能被市场接受。”
诚然,世界上的各种潮流文化何止千百种,如果说手工艺品的发展就像农民过日子,那积累就像是农民收玉米,那我们在“掰下”新的成果时,一定要放进身后的“框”,而不能像“猴子搬苞谷”只望着眼前的新果实,却在身后留下一地的狼藉。而在收获了成果以后,不能只有自己心里知道好,需要的是再加工之后卖出大价钱,如果不卖出去,那生活势必难以继续。
看来,我们除了要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手工劳作的关注与尊崇以外,更需要的还是在于如何才能让传统的手工艺品创造出新的价值,让财富与文化兼得。或许传统手工艺品的出路也就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