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文

华阴老腔传承之忧 传人无年轻人

2014-4-22 23:50:00  来源:中新社陕西分社  进入论坛
    华阴老腔传承之忧 传人无年轻人

“华阴老腔队伍青黄不接,极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很难想象以后会是何种局面。”现年76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振中向中新社记者谈及老腔,言语中不乏担忧。

王振中生来眉发如雪,被人称为“白毛”。2008年他被中国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现将主要精力用于培养学生和创作老腔剧本上。

老腔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孕育于陕西省华阴市三河口地区。长期以来,华阴老腔都是作为当地张家户族的家族戏传承存在,立有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传男不传女等规定。

虽已过古稀之年,一眼看去略少几分精神,但一听到老腔的乐声,王振中立刻精神抖擞。怀抱月琴在舞台上表演时,他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时而放声大笑,时而与众人一起狂吼,完全不像一位七旬老人。

王振中不足10岁便开始学习秦腔和眉户,后拜师学习华阴老腔。曾在张艺谋拍摄的电影《活着》中担任片中老腔的演唱者,陕西作家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被改编为同名话剧时,他也受邀参与演出。

从事老腔艺术多年,王振中会弹月琴,能拉板胡,并对老腔的伴奏乐器不断丰富和完善。老人家中一间屋子里放置着各种老腔演出的乐器,闲暇时间经常在此琢磨。他还精通乐理,能移植和编写剧本。

因传承的封闭性,以及题材相对远离现代生活,受电视电影等娱乐休闲方式的冲击,老腔近年来逐渐没落。令王振中略感欣慰的是,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皮影伴唱到“闻其声见其人”的台上表演,华阴老腔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唱腔,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被更多人关注。

为了更好地传承老腔,王振中也破除门第之见,无论男女、亲疏,只要喜爱老腔者前来学艺,他均倾囊相授。“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会尽量地给教。”经过多年努力,他已培养出多位可独当一面的老腔表演者,其中包括女弟子。

但这并不能改变老腔后继乏人的窘境。老腔的舞台上很难看见年轻人的身影,与鼎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目前,华阴老腔“正规军”不足30人,且年龄多在50岁以上。

作为老腔的传承人,“能在有生之年,培养更多的老腔传人”是王振中的最大心愿。但“前来学艺的多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极少有年轻人。”王振中向中新社记者坦言,老腔艺人“青黄不接”的状态让他十分担忧。

为了保护老腔艺术,当地有关部门仍陆续开办培训班培养新人,整理并创作老腔曲谱和剧本,组织艺人演出,以期老腔能够流传延续。(记者 阿琳娜)


编辑:秦人
关键词:华阴老腔传承之忧 传人无年轻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