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有人说,只有厚重的黄土地才能蕴育出陕北民歌这样高亢激越、气冲霄汉的歌声,也只有广袤的大漠才能诞生如此炽烈大胆、淋漓尽致地裸露内心情感的歌声。陕西省翻译协会秘书长马珂更认为它是“陕北人用镢头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民族之韵、音乐家谱和中华文化的标本”。翻译要完整展现语言形式的魅力
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陕北民歌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人文情怀,如何使陕北民歌走向国外,使之架起一座向世界人民展示陕北土地的文化底蕴及人文情怀的桥梁,成为当代许多有识之士共同思考的问题。
文化的、民俗的、语言的、音乐的种种因素导致陕北民歌对外译介的困难。这种困难正在被热爱陕北文化,竭力使陕北歌曲走向世界的翻译界、音乐界学者们,以及编曲、配曲、歌唱的艺术家们研究并攻克。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二届“陕北民歌译介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陕北民歌的语言、文化、修辞、艺术特点,探讨了对陕北民歌中衬词、比兴、重叠词等语言现象的翻译方法,交流了中国民歌译配的原则与维度。
陕北民歌的语言有很多是双生叠韵、交叉叠韵的,翻译的时候也不能只考虑意思的贴切,还要表现出这种独特的语言特点。西安音乐学院外语教研室主任缑斌表示自己从英语的民歌、谚语和诗词中吸取了很多经验,将“心心”译成“heart to heart”,“哥哥”译成“boy bobby”,“妹妹”译成“maiden mary”,“毛眼眼”译成“eyeful eyes”,可以更完整地展现陕北民歌语言形式上的魅力。译者、唱者、艺术家三者缺一不可
音乐家刘炽之子、音乐人刘欣欣认为将陕北民歌译成外文,不仅需要翻译者的形象翻译,在民歌译文顺达、易懂的前提下,还需要中外歌手的完美演绎,更需要音乐家的参与,这样才能保证歌词的韵律。
与会人员达成共识:中国民歌的翻译与唱响国际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翻译者、艺术家和中外歌唱者三类人员。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块短板都会影响到最终是否能赢得国外听众的认可。
在音乐学院的学术厅,当晚还举办了“陕北民歌译介作品音乐会”,其间《黄河船夫曲》、《走西口》、《黄土高坡》等六首陕北歌曲被用英文演唱,另外还表演了《山楂树》《啊朋友再见》等六首外国民谣,陕北民歌国际化的译唱效果赢得了阵阵掌声,也唱出了与会学者的心声:陕北民歌需要翻译,但更需要唱响。(记者 夏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