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新华网西安4月21日电(记者冯国 李树峰)作为现存唯一的佛指舍利,陕西法门寺唐代地宫考古出土的五重宝函包裹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自1987年出土以来声誉全球,但与其同出秘龛的两枚水晶球却一直寂寂无闻。专家最新研究表明,这两枚水晶球是佛指真身舍利的感应舍利,体现着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灵骨、影骨和感应舍利“三位一体”的佛舍利体系的新特点。
正在参加法门寺佛舍利文化学术研讨会的陕西法门寺博物馆研究员姜捷说,法门寺唐代地宫考古出土4枚佛指舍利,其中秘龛的五重宝函内的被认定为灵骨舍利,出土于前、中、后三室的其他3枚被认定为影骨舍利。然而,打开安置灵骨舍利的五重宝函的第一重铁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一小两枚水晶球。它们与灵骨舍利共处一函,实际上是唐朝皇室迎送佛指舍利于感应而生的感应舍利。
佛舍利相传是释迦牟尼涅槃后遗留下来的身骨,闻名遐迩的包括斯里兰卡、中国北京和南京等地的佛牙、佛骨等。而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1987年考古出土4枚佛指舍利,其中一枚与文献及地宫出土碑文记载相合称为灵骨,另外3枚虽与灵骨形制、大小基本一致,但材质为玉石而享受与灵骨一样的多重宝函供奉等级称为影骨,表现了“一江映三月”的中国文化特色。
在古代中国,天人感应、谶纬、五行、祥瑞等文化观念,向来被认作是天人之间进行意义传达的重要表达形式。专家认为,中国古代佛教史籍中,有着大量有关“祥瑞”“感应”“灵验”“应迹”的记载,重视“感应”是中国佛教的显著特点,感应舍利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根据唐朝皇室首次(公元659年)迎送佛骨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佛教界的道宣律师在《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中曾对佛指舍利和感应舍利有过具体描述。譬如,记载佛指舍利“形状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孔正方,外楞亦尔,下平上圆,内外光净。余内小指于孔中,恰受。”而感应舍利“殊大于粒,光明鲜洁,更细寻视,又获七枚……”
姜捷说,道宣描述的法门寺感应舍利,具有光洁明亮、各放光明、易于转动和大小不一特征。而法门寺地宫秘龛铁函中的两枚随真身水晶球,完全符合上述感应舍利的特征,故不难确认与灵骨舍利“伴出”的水晶球,是祈请有瑞的僧人在法门寺得到的感应舍利。
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梁子认为,感应舍利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之一。继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之后,唐皇室基本遵循“三十年一开塔”的传统,屡次迎奉佛指舍利于唐长安。终在公元874年,佛指舍利、感应舍利及数千件珍宝被封埋到地宫之中。直到千年后才重见天日,但水晶球长期被人忽视,没有考虑其与灵骨舍利“伴出”的情况。
根据考古发掘报告,法门寺唐代地宫的秘龛五重宝函,从外向内主要分别是铁函、银函、檀香木函、水晶椁子和玉棺,灵骨舍利就安奉于最里面的玉棺之中。而放置于铁函与银函之间的两枚感应舍利(随真身水晶球)一大一小,大的直径5.2厘米,相当于斯诺克球大小;小的直径3.9厘米,相当于乒乓球大小,表面有明显的砍砸痕迹。
而记载中的其他6枚感应舍利在哪儿呢?专家认为,法门寺自建寺就以舍利著称,但地宫的屡次开阖,必然对感应舍利产生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在唐朝时地宫的开阖就达十五次之多。或许就在诸多开启、维修、以及唐武宗的毁佛运动中,感应舍利有的已丢失,有的或被毁,终难以保全至今。
法门寺感应舍利的认定,丰富法门寺舍利的种类,也使以真身舍利、影骨舍利、感应舍利为代表的法门寺三位一体的舍利体系得以完善。姜捷说,相关舍利的历史传承脉络和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对于进一步认识佛教信仰的内在逻辑,以及探究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在互动互鉴中形成的护国爱教等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