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作者收藏的玉扳指上“射”“鹄”“恒”“用”拓片。 李幸璜 摄
近日,从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报道中获悉,在T23第11过洞的中部清理出一件较为完整的弓弩和弓箭。弓箭是人类最早发明的机械之一。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善射者和他们的传奇故事,如家喻户晓的后羿射日、李广射虎,特别是《水浒传》里的小李广花荣更是个“万人迷”。那种弯弓搭箭,百步穿杨,洞穿重甲的英姿,多么令人心醉。但在这光环的背后,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射箭必不可少的配件———扳指。
扳指
起源于古代狩猎活动
扳指,是古人射箭时戴在大拇指上拉弓用的工具。2007年前,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套乾隆时期的玉扳指,成交价为4736万港元,成为本场拍卖会的亮点。
扳指亦指“板指”、又称“班指”或“梆指”,起源于古代狩猎活动中,早期叫韘(音射)。《说文》曰“韘,射也”。古人使用时,将韘套于拉弦的拇指上,以起到保护手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作用。目前所知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春秋战国,至汉代则发展为彰显身份的韘形珮,宋、元、明多沿用汉代的款式。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韘,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玉韘。古人将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其中射术是必不可少的科目。《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说明古代射术之普遍。韘的材质比较多样,以皮革制成的韘实用性较强。
至清军入关前,满族人通用鹿骨扳指,呈黄色,年久变为浅褐色,以有眼者为贵。
由于清代皇帝十分喜爱扳指,为迎逢帝意,王公大臣以及地方官员纷纷将扳指进贡宫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乾隆巡游山东,据清代《内务府奏底档》记载,沿途有蒙古王、巡抚官员,各处盐政、织造等,陆续“恭进”金锭、朝珠、衣料等大量财物。九江关监督全德“恭进”掐丝珐琅扳指20个;广东总督李侍尧“恭进”子儿皮钉花扳指50个、象牙扳指50个等等。为博皇帝欢心,众大臣还挖空心思地在扳指面上饰以浮雕纹饰,雕有“万寿无疆”、“古稀天子”及御制诗等。
清乾以后扳指实用性逐渐丧失,以装饰性为主,做工越来越精益求精,质料非常讲究,出现了玉石、翡翠、玛瑙、珊瑚、茶晶、墨晶、水晶、金、银、铜、铁、瓷等品种。其中以翡翠为最珍贵。当然这些扳指质脆,根本不能用于挽弓了。但由于清代满族尚骑射习性的影响,男子喜以扳指为饰,用各种美玉材料制作,有的雕饰龙马纹、花草纹、山水、人物、诗词等纹饰和图案,镂刻细腻。
“射”“鹄”“恒”“用”
玉扳指背后的历史
我自小就爱收藏一些不起眼的小物件,铜墨盒、石砚、印章、玉片等等。自乾隆玉扳指大拍成功后,突然记起我早年也收过一个扳指。翻箱倒柜找到后,把玩一阵,觉得很有研究的必要。这个玉扳指给我最初的印象较为普通,材质为和田青玉,还有一些杂质,壁厚显得粗笨,做工也略显粗糙。唯一值得称道的是,扳指外壁上刻有四字,“恒”“鹄”“射”“用”。当时我解读这四字认为“恒鹄”是一个人名,“射用”就可理解恒鹄这人的专用,并将我的解读与朋友们分享。还好有一个朋友提醒我再认真查找资料,务必准确。不想一查,让我后怕不已,所刻内容与我的解读是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不认真研读古籍,这笑话就闹大了。资料显示这个扳指与满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满族,是一个半农耕半游牧的民族,在广袤的东北大地养成了剽悍的作风。努尔哈赤十三幅铠甲起事,从而进关入主中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汉学造诣深厚,尤其是乾隆皇帝对中国文化中的某些部分,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但他身上毕竟流淌着满族人的血,对满族文化中的一些传统习俗不仅没有放弃,而是将其发扬光大,扳指就是一个代表性事物。
满族骑射之风盛行,扳指又怎能例外。据《清史稿·兵志》记载:清雍正十一年,以亲军未满十年者挑选前锋。满、汉八旗左右翼各设前锋统领一人,各警跸宿卫。侍卫班内有上驷院侍卫、司辔、司鞍。其兼尚虞、鹰鹞房、鹘房、十五善射、射鹄、善扑等侍卫,统在三旗额內,俱无定员。因而可以确定,“射鹄”为清代禁卫军中的一个兵种,兵源多来源于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
1983年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曾出土过一枚刻有乾隆御制诗的玉扳指。该扳指高2.4厘米,直径3厘米,呈圆筒状,一端边缘内凹,从里向外逐渐趋薄,另一端边缘则向外有少许凸出。扳指外壁上下各有一圈回纹,中间刻乾隆御制诗《咏玉韘》,扳指內壁刻单圈题“射鹄恒用”四字。由此可见,我收藏的那枚板指是有史料和实物所佐证的,其正确的读法是“射鹄恒用”,这类扳指在当年是较为盛行的。
我们平常理解“鹄”这个字,都会联想起成语“鸿鹄之志”,“鹄”亦称天鹅。而“鹄”字的另外一种解释,知人甚少。鹄,箭靶的中心,中鹄,就是射中靶心的意思。唐张茔“一箭不中鹄,五湖归钓鱼”,即为此意。而我收藏的这个扳指,通高3厘米,直径3.5厘米,稍大于北京皂君庙出土的扳指。弄清了这个扳指的年代、历史背景等相关情况后,就平添了三分喜欢,再看发现工艺还算精细,上下刻有一圈回纹,然后在地子上凸刻出四个椭圆形圈,每个椭圆形圈上分别雕出“射鹄恒用”四字。在当年生产力低下,工具落后的客观条件下,仅这一个扳指的制作时间都不少于10天。
清代皇帝所好
玉制筒状扳指兴起
据考证,清代玉扳指作为射箭配件的功能早已弱化,其实更多的是装饰功能。因乾隆皇帝所好,玉制筒状扳指兴起,虽已无武用,但由于乾隆对此不计工本,又喜在扳指上刻诗文图画,上行下效,则无论文武,皆好佩玩,乃至斗富攀比,一时盛极。
我们在清宫戏中常能看到一些表现八旗纨绔子弟的场面,大都是右手拇指上套着一个硕大的翠扳指,左手提着一只鸟笼子……其实,这时候的扳指准确的称谓为“文扳指”。文和武,并非是泾渭分明,一眼洞穿,其实文人的心脉中同样充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最好的例子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上马提刀杀敌,下马著书成文,我们从他的词中能体会到呼啸沙场、保疆护国的血性。
《诗·邶风·绿衣》“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如今,文人雅士离我们远去了,我们只能在这类小的收藏品中体会古人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