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香港经历了百年的屈辱之后,于1997年7月1日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是,因为香港这样的曲折历史,也使其在今天的中国不同于其他地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着。正像一个曾经有过巨大忧伤、欢乐的人一样,这种曾经的过去,在他以后的日子里会留下清晰的印迹。
2013年,报告文学作家张雅文来到回归祖国16年的香港,在这里观察、发现、感受和思考,写出了《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这部宏大的作品。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作家贯穿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饱满的家国情怀,不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香港、提炼归纳了香港的精神特质,也给读者以极大的精神激励和有益的哲理启迪,是一部思想性、可读性很强的纪实文学作品。这部作品无疑是我们今天现实的面对香港时一个很好的参照。
在作品中,作家对香港当年是如何生生地被英帝国主义野蛮侵夺、租借等情形进行了梳理,对香港在英治环境下的改变、发展给予必要的面对;同时,更注重历史地追踪了在邓小平的直接统帅下,在鲁平、陈佐洱等百余人实际参与香港主权交接的谈判期间,对复杂艰难、跌宕起伏的谈判过程给予解密性的叙述。在这些方面,《百年钟声》的历史真实信息呈现和脉络故事,具有很好的历史收集、表达存储价值,这样历史的回溯的确是一种走近香港历史和如何实现主权回归情景的精简报告。任何历史的存在,都会是一种客观实际的存在和表达,不管人们如何面对和评判这样的历史,但尊重存在,就是一种现实的态度。所以,作家对于这些历史的书写,首先是需要看重和首肯的。
在面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历史时,作者避免了情绪化的简单声讨,没有只是像冤屈者那样不断地絮叨自己的苦情,而是采取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态度,在公正的观察理解中接近和认识香港。香港主权的被侵夺,对中国人民感情和利益上的伤害,这一点无可否认。但在英治时期,香港在法制建设、社会管理、贸易环境、文化教育及社会福利方面逐渐形成的秩序、规则等,却对于香港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作品中对李嘉诚、曾宪梓等人物及其家族在香港从贫穷到富有、到慈善天下的简洁刻画;对香港在民生及文化、医疗、教育、媒体政策管理方面的真实描述;对香港如何改变曾经极端贪腐的严重局面,以及对香港廉政公署在惩治腐败方面措施有效、运行有序的真实呈现,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自然,作品也没有忽略香港主权回归之后,在遵循《基本法》的前提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这些发生在回归或前或后的社会现象,都成为作家自觉面对和沉思的对象。这样的态度,较之那种非白即黑,非我即敌,非是即非的机械僵化思维完全不同,它在根本上排除了简单化、主观主义的选择,从而使“沉思”具有客观性。这样的“沉思”是否独特和深刻,也许不好轻率评判,但这个“沉思”的自觉却十分的可贵。香港社会,也会同任何一个社会一样,是一个正在曲折发展过程中的对象,很多特有的社会矛盾和纷争都会存在。香港主权的收回,更需要我们对香港的现实动态有敏锐的观察和实时密切的关注。张雅文的这次文学面对和沉思,恰恰在这个方面表现了自己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个性特点,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敢于担当的文学选择。
《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是对香港的沉思,“香港”和“沉思”是其中的主体。香港庞大的体态需要抓住某些关节点方能见全象,沉思也往往需要历史和现实的交叉方好定位和判断。张雅文在依循时间性的内容结构上展开团块中心叙述。这样巧妙的延续和展开,既有利于历史的追踪,又可以在某些重点部分真实形象地选择人物故事进行叙述,虚实互置,粗细有度。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张雅文尽量克制着主观的、情绪化的叙述,但她从来都是一个有激情和张力的作家,因此,在不少使自己感慨和愤怒的情景面前,她依然表现出真实的个人情感,文字锐利,情绪激动,很有感染人的力量,也使人的沉思更加的迫切与长远。同时,这部书作品虽然是一个多点的融合,但她融合到一个根上,融合到国家责任,融合于凝聚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家精神,这个方面做得非常好。所以这部作品是近十多年,香港回归之后,写实文学作品里我看到的很有价值的一本。
面对香港社会、历史、现实这样庞大的题材,对于张雅文或许是个比较有难度的写作。可是,世界上的事情,总会有“有志者,事竟成”。张雅文性格坚毅、勇于挑战的精神,此前已经成就了她的几部涉及海外题材的作品。这一次,她在近古稀之年,又重新奋发,走近了这个显然有难度的写作,很使人叹服和钦佩!在写作的过程中,张雅文克服诸多困难和不便,深入地调查,从上层到下层,从官员到市民,从历史到现实,从香港到内地,几乎倾其全力。人说“勤能补拙”,此次《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的写作,当又是一个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