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三线城市现代节庆的发展与问题
2014-4-11 0:44: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现代节庆活动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发展现代节庆的过程中,有利用传统节庆因素,有利用古代人物和事件的,但主流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特产风物,新兴工业产品为旅游产业、工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如全国各地兴起的服装节、啤酒节、牡丹节、桃花节、豆腐节、油菜花节、荷花节、龙虾节、柑橘节、樱桃节、苹果节、登山节等等。纵观全国的7800多个节庆,此类节庆占节庆总数的90%以上,而兴办此类节庆活动的基本为市、县一级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企业、社会团体。它们成为炒热和做熟中国当代节庆的主流,是当代中国节庆的主力军。因此,作为关注节庆产业发展的团体、机构和协会组织应将目光放到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因为那里需要研究、指导,需要专家学者的点化与理论提升。
一、二线、三线城市为什么热衷节庆活动。
这个问题对于从事节庆产业研究的团体、机构和协会组织必须了解和理解的问题。二线、三线城市属于中国区域经济的版块。国家提出一县一业,一乡一品战略就为二线、三线城市寻找自己的特色产业开创了前提。而这些城市又不像北京、上海、西安、杭州、昆明这些一线城市,有那么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社会的因素。这些一线城市有古圣先贤留下的显著的历史遗迹、诗词歌赋和历史传说、逸闻趣事,同时又聚集现代的高等学府、学术研究机构、现代经济的大型企业、城市规模等,是一个大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源源不断。而二线城市要向一线城市看齐,获得经济社会的增长点,它就要选择一些能彰显地方特色、亮出自己地方的优势和牌子的因素来打造,在如何打造的问题上,他们共同的选择点就是节庆和会展。并通过节庆和会展的举办,像做宴席一样,把当地的文化因素、资源优势、特色产品进行策划、包装,用节庆这个桌子和盘端给外界,并通过媒体、游客、社会名人的宣传、推介,口口相传达到让世人和外界了解这个地方,了解这个地方的资源、文化因素的目的。以安康为例。2002年,第三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决定邀请罗京、阎维文、姜昆、韦唯等文艺界、新闻界名人到安康参加龙舟节,当我们提出到陕西安康去参加龙舟节演出,这些人感到很吃惊,吃惊有两条:一是你们怎么有这么一个好听的名字,是不是你们近来改名叫安康;二是问陕西应该是黄土高坡很缺水,怎么会有水上赛龙舟。当我们向他们讲了安康一名得于南北朝清乾隆年间又正式定名的得名历史和安康是“南水北调” 水源地,北京、天津要吃上安康汉江的清水时,他们恍然大悟般地惊奇。当到了安康以后,他们对安康的青山绿水赞叹不已。可以讲,由于龙舟节的举办,北京演艺圈内对安康的青山绿水有所认识,并对改变陕西是黄土高坡的概念有相当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安康为什么自始至终抓节庆活动不放松的原因之一。
二、当代二线、三线城市节庆的发展态势
节庆的发展伴随着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发展的。正演绎成当代中国社会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节庆正成为各地积淀文化,积累经济发展的途径和通道,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个有力助推器。
第一,中国现代节庆已形成品类繁多,涉及社会各方面的节庆类别。 大致分为文化类 —— 代表有中国临汾国际锣鼓艺术节、安庆黄梅戏剧艺术节、烟台中华母亲节、汉滨传统民间艺术节、宁波余姚国际河姆渡文化节等;旅游类 —— 代表有中国常熟沙家浜旅游节、徐州汉文化旅游节、双溪水上欢乐节、陕西翠花山万人登山节、铜川玉华宫文化旅游节、徐霞客国际旅游节等;特产名品推销类 —— 代表有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平湖西瓜节、灞河樱桃采摘节、汉阴油菜花节、嘉兴粽子节、中国丰县红富士苹果节、余姚杨梅节等;经贸类 —— 代表有无锡太湖博览会暨国际经贸节、义乌国际小商品展销节、滕州徽山湖湿地红荷节、温州名品采购节、新晋商大会暨新晋商形象展示与产品博览会、中国扬州国际经贸旅游节等;饮食类 —— 代表有金湖荷花美食节、佛山美食欢乐节、舟山海鲜节、淮扬美食节、昆山国际啤酒节、太炎故里仓前羊锅节、淮南豆腐节等;赛事类 —— 代表有广州龙舟节、青海环湖自行车拉力赛、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中国姜堰溱潼船会、潍坊风筝节等;自然类 —— 代表有张家界国际森林保护节、大庆湿地生态文化节、舟山国际沙雕节;艺术类 —— 代表有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赛、中国梁祝爱情节、中国广饶农民艺术节、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民俗类 —— 代表有中国元上都文化节、中国晋中社火节、中国昆明石林火把节等;人物类 —— 代表有徐州刘邦文化节、宝鸡省亲祭祖大会、中国广饶孙子国际文化节、襄樊诸葛亮文化节、南阳张仲景医苑文化节等;花卉类 —— 代表有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节、北京延庆杏花节、淮阳荷花节等。还有工业品类、庙会类、展会类、影视类、民歌类、药品类等不在此一一列举。总之,这些节庆都为当地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节庆的策划过程、筹备、组织过程、举办过程就是整合各种社会因素的过程,是积蓄各种力量的过程,是培植阳光事业的过程。
第二,高起点、大宣传、大彰显的趋势明显。 各地在举办节庆活动中都十分注重利用媒体和社会宣传的力量。一方面与媒体合作广泛宣传,另一方面调动一切社会宣传手段在本区域内制作大型宣传牌、文化品牌类或阳光形象类雕塑,以彰显地方特色,形成区域形象符号。如荆州龙舟节制作巨型龙舟创吉尼斯记录、汨罗塑造屈原像等。
在利用媒体宣传问题上最能体现办节单位的价值取向走势。以陕西省为例,陕西节庆同仁对陕西的节庆总结为“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虽然陕西是中国所有传统节庆的发源地,但陕西的现代节庆却相对落后。就在这种落后的省份里,一些节庆活动也能与发达地方并行。先后有定边县的土豆节、宝鸡的省亲大会、汉阴油菜花节、平利茶文化旅游节、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商南旅游茶叶节与中央电视台的《乡村大世界》、《同一首歌》、《生活567》、《欢乐中国行》、《艺苑风景线》、《唱响中国》等品牌栏目合作,走大包装、大推介、大宣传的路子,彰显地方节庆、地方文化的符号。
第三,积淀文化、创新文化形式的趋势。 传统文化是农耕文明的记录和反映,是人与原始自然生态的对话,是人与社会现状的沟通与表达,它的理性成分已扎根于中国人的思想,进入血浓于水的境界。而它的感性的形式则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流失。如传统戏剧、戏曲、民间吟唱、民间表演形式等,由于它们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习惯不适应,已越来越多地为人们不认知,甚至离开人们的生活,离开人们的视线。而现代节庆活动则承担起了挖掘传统文化、架接现代文化、创新传统和现代于一体的文化形式的“民间担子”,与文化部门、专业文艺团体形成创造现代中国文化特色的两条腿。在节庆的举办中,各节庆首先要创作一个为当地人民群众熟悉的节歌,如《安康龙舟节节歌》就取材于安康的“花鼓子”;其次要组织文艺演出。而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就是利用当地的传统文艺,以安康龙舟节为例,先后推陈出新了汉剧歌舞(这种形式以前是没有的)、小场子表演,火龙、火狮表演等,并对紫阳民歌、道情、花鼓子、板凳龙等民间歌舞进行现代包装,达到了继承与创新的目的。仅10届龙舟节就邀请赵季平、尚建三、陈大明、张宏光、党永奄等中省音乐舞蹈专家作词作曲,邀请阎维文、任惠、幺红、黄越风等名家演唱,葛炜、孙膑、从澍等知名导演,并充分调动安康文艺界人士大胆出新,创作各类文艺新节目100多个,比其它各界创作新节目的总和还要多,成为引领当地群众文艺、专业文艺创新的样板。
第四,现代节庆成为百姓生活内容的势头已经出现。 节庆是最给人幸福和快乐的文化形式。传统节庆的成本很高。如过年就得准备烟酒菜、准备新衣服,不想费神的也得订年夜饭。端午节就得准备粽子,中秋节就得准备月饼。过传统节日虽然成本大、费力气、费时间,甚至出现怨言,但人们说归说,做归做。一到节日,大家团聚一起,谈过去、谈未来、品美酒、吃佳肴、享尽天伦之乐。而现代节庆则顺应时代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另外的一种生活空闲和乐趣,它主要提供给人们的是精神的、文化的、开放的、轻松的,与传统节庆有所区别的形式,鼓励人们走出家庭、走出圈子、融入社会、融入人群,与大家共享节庆的乐趣。如洛阳牡丹花会开展的家庭花卉展评,翠花山的万人登山竞赛,淮南豆腐节的大推介和品尝,淮坊风筝节的风筝创新赛,汉滨区传统民间艺术节的每年10万人观众参与观看共享节日气氛等,已形成一定的定势,到了时间,老百姓就会关注。老百姓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节庆与生活融合到一起,这是现代节庆应该十分关注、十分注意探讨的问题。
三、二线、三线城市节庆活动存的在几个问题
第一,赋予节庆活动的任务太重。二线三线城市的节庆活动赋予节庆活动的任务大致有服务政发展,治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有宣传推介当地,提高当地知名度的任务;有招商引资的任务;有弘扬文化的任务;有推介产品的任务;有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的任务;有推介当地优势资源的任务;有内聚人气、外塑形象的任务,零零总总,大致分为以上八大任务,唯独把“节庆是人民的节日、人民的欢乐”的属性相应淡化。当然,一个地方举办一个节庆十分不易,他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让其承担众多的任务本无可厚非,但过分地强调任务就社会使节庆本质属性受到影响,甚至对节庆的发展产生破坏,这也是一些地方的节庆活动办不下去的原因之一,如岳阳龙舟节、荆州国际龙舟赛的停办就是例证,大连服装节的影响力下降也与它承担的任务过重有相当的关系。
第二,在策划节庆的问题上没有长远的考虑。举办节庆的过程是发掘整理地方文化、地方风俗的过程,是寻找比照地方特色产品特有符号的过程,是对地方文化、风俗、特产、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再认识、再研究、再创新的过程。兴办节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给当地留下文化积淀,这一本质问题恰恰没有引起节庆领导者、策划者的注意,而追求的是大哄大嗡大上,以与演艺名人、央视栏目合作为时尚,而忽略弘扬地方文化、弘扬地方人文精神,让过客来助兴没有错,问题是这些过客能留下什么则考虑极少。
另一个错误是举办节庆之初,把当地的文化因素狠不得全盘端出,看似非常成功,但后面的创新却无从下手,没有了新鲜感,给节庆的举办带来困难。对此问题我们在龙舟节的兴办问题上就有比较成功的经验。第一届龙舟节兴办时主要做龙舟竞渡,第二届把龙舟竞渡与水上婚俗结合,第三届集中推汉剧,第四届集中推介花鼓子和小场子,第五届集中推八岔、道情,第六届以后依次做屈原祭祀、龙舟点睛、现代新兴形式等,总之,是把各类地方文化因素排个队,做到不断地推陈出新、出新点、出特色。2009年我们龙舟节邀请央视《欢乐中国行》到安康演出时我们就对2010年的龙舟节以何出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规划,走可持续办节的思路。愿我们的工作对大家有所启示和帮助。
第三,在经费投入和招商引资及赞助上有困惑。节庆活动的企业冠名与赞助的目的是宣传自己,让自己的产品有所位置。作为节庆的组织者首先要考虑企业的效益,不要考虑把钱弄到手,要给其设计好宣传的途径,让企业融入到节庆中来,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要把眼光放宽一些,不要老盯本地,要面向外地,发挥媒体、网络的作用就会事半功部。
第四,一些节庆举办地的领导工作过细,给节庆活动的筹备人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工作难度。领导是管大思路的,是确定方向、方针的,是管节庆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的。如所举办的节庆活动是以宣传为价值取向,达到提高当地知名度的目的;以推介旅游产品、销售特产为价值取向,达到营销的目的;以弘扬某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化遗产为价值取向,达到增加地方文化积淀、彰显文化特色为目的等等,做为领导,只要把抓住这个方向,提供好资金,安全保障支持,让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放开思路、放开手脚去干就能取得成功。而一些地方领导则舍本求未,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一些演员、节目问题上斤斤计问。如关中某县举办节庆活动过程中,领导开会确定请秦腔演员,有提要请老生的,有提要请旦角的,有提要请小生的……以至发展到点名请哪位演员,显的非常重视。然而就是因为这种“重视”,仅在秦腔演员的邀请问题就争执了一个多周,把非常珍贵的筹备时间浪费掉,给开幕式演出的有机组织、精心包装带来困难和困惑。
第五,人民群众的参与性没有很好的解决。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为主导的社会里,无论从事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把这一社会要求首先解决好,也就是解决好“官民同乐”问题。节日是融合官民平等关系的载体,是社会进入文明形态的一种有益包装。但现代节庆中则出现了节日是某一个层面,某一个团体的团聚聚会。在节庆举办之初,这种状态显的多一些无可厚非,因为兴办节庆就是要让外界了解当地,邀请领导、外界人士对提升办节水平很有作用,但随着节庆的深入与发展就得把两者同等的看待、同时的设计、同等的组织、同等的安排。
解决这一问题大致有如下几种方法。一是在贵宾(席)的邀请设计中要有社会各界群众代表的比例设计。这些群众代表可采取公开推荐的方式,鼓励人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状态;二是在门票的设计上,拉大票额比例,贵宾席位、嘉宾席位这些重要票可以提高价比以回收必要的成本,对普通票位降低到老百姓的一盒烟、一瓶酒的等价位,让老百姓舍掉那一份非生活必需品来看节庆演出,参与节庆活动,走健康向上的生活之路;三是设计一些能让百姓参与的项目。如地方群众文化演出,地方特产、小吃展评,群众性游行。群众文体竞技,群众采摘观赏,群众征文评节日等,总之是让群众有所乐、有所得、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有参与结口和价值。总之要采取一切方式吸引接纳群众参与到节庆活动中来,让群众的情绪得到调动,让群众的积极性得到蹦发。
第六,节庆人才缺乏和团队松散的问题。节庆是一个组织体系庞大、工作千头万绪的工作,节庆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节庆的组织团队。这个团队包括文艺——导、音、舞、表、美;市场运作——集资人,广告运作者和票务营销者等;宣传——社会宣传策划人、新闻宣传组织人;专项活动——与节庆本身相关的活动策划、组织者。如公共体育活动,现代产品推介活动与媒体组织的演艺活动及演唱会等;主体活动的策划组织者——主体活动跟活动的类别关联度最高,是活动成败的关键,如产品类、特产类等,如何彰显主题,紧扣节庆规律关键靠的是这一个团队的出新和组织。而当代节庆组织中出现的问题是节庆人才不全,导致一些问题出现断裂。还有一个问题是政府组织者不断换人,导致只顾眼前,不顾持续发展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是影响节庆发展最致命的问题。要立节庆和发展节庆必须解决人才培养和团队形成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使节庆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取得成功。
总之,节庆是一个人们熟知和喜爱的事情。传统节庆是民间信仰的载体,它让人体会到团圆,实现未来的祈盼和祈福,现代节庆是区域的号角和区域价值实现的平台,它的目的是让地方得到的是个性彰显与特色弘扬,我们来研究节庆,推动节庆的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节庆产业,用心呵护这一新生事物的发生与发展。罗先余
~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