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梁竹敏是蓝田县印沟村小学的老师,今年是她教书的第34个年头。如今这个学校里,只有她一名老师,两个年级、3名学生。
12月8日,星期一,早上8点,虽然校园里只有他们师生4个人,但在国歌的旋律下,梁竹敏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面对国旗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
一个老师三名学生
12月8日上午8点,记者来到位于蓝田县玉川镇印沟村小学,才走入村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就映入眼帘。走到学校跟前一看,梁竹敏老师正带着3名孩子举行升旗仪式,孩子们庄严地唱着国歌,肃穆地仰望着国旗。
虽然学校人少,但整个校园处处秩序井然。升旗仪式结束后,孩子们都回到教室,开始了一天的第一节课。记者在窗外看到,教室里只有6张课桌,2张课桌拼在一起,共有3排,孩子们坐在靠右边的课桌前,左边的课桌用来放书包。
“学校分两个年级,最前排的是一年级学生张宇浩,后面两个分别是二年级的王康伟和郭鹏康。”玉川镇教育组的工作人员指着教室里说。轻轻推开教室门,一股暖流随着墙壁上空调机的嗡嗡声扑面而来。黑板上左侧写着《父亲和鸟》的题目和生字,右侧写着《我多想去看看》。两个年级的学生上的都是语文课,梁老师正在给一年级同学讲解课文《父亲和鸟》:“一天清晨,父亲带着我从一片树林边走过……”老师读一句,一年级的学生跟着读一句,读完后,梁老师继续给二年级的同学讲生字。
10时40分,伴随着下课铃响,结束了第一节课,孩子很快拿着教室前面的足球,跑到学校的简易操场上课间活动。梁老师说,学校虽然人少,教学设施简陋,但是所有的课表和作息时间,她都是按照普通小学的标准制定的,语文、数学、美术、音乐和体育等一应俱全。
没有走出过大山的老师
“我今年54岁了,从来没离开过玉川镇,一直在这儿教书。”梁竹敏告诉记者,她1980年从玉川镇马池村高中毕业后,在当地的城关中学培训了一个月,就开始在马池村小学教书。当时是5年制的学校,那时的工资每月只有85元。
梁竹敏说,她是2004年来的印沟村小学,那时的学校只有她和另外一个老师两个人。“在马池村教书的时候,孩子就一年比一年少,刚到印沟村小学,还有70多个学生,但后来政策规定,升入3年级的学生就要去9年制的学校读书,学生就越来越少,到今年,学生就只剩下3个了。从教30年来,就没有离开过大山。”
梁竹敏有两个孩子,大儿子32岁,在蓝田县城建局上班。女儿大学毕业后,在西安高新开发区一家企业当翻译。让她欣慰的是,两个孩子如今都过上了好日子,并且也都支持她继续在大山里教书育人。
“学校只剩3个学生了,你就从来没想过去别的地方么?觉得寂寞么?”记者问,梁竹敏耸耸肩,告诉记者,“我都习惯了,我就是山里的孩子,小时候家里困难,后来嫁到印沟村后,丈夫收入本就不高,后来还下岗了,一大家子就指着我教书养活,所以我就在这里留了下来,这一待,转眼半辈子就过去了。”
孩子不能没有人教
“山里条件艰苦,我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孩子不能没有人教,我也离不开这里的孩子们。如果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梁竹敏站在窗口,看着正在玩耍的孩子叹了口气说,“这3个娃家境都不是很好,条件稍好些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西安上学了,还有些家长出去打工,把娃都带走了。全村不到600口人,适龄儿童也只有20多个人,现在就剩这两个年级3个孩子了。”
站在窗前,一束阳光洒在梁竹敏身上,她就像这冬日里的暖阳,用知识之光照亮了山里孩子的人生。教育组的工作人员给记者介绍,像这样的学校,在玉川镇还有2个,一个是洪门寺的板厂村小学,那里有一二年级共3名学生,另一个是狮子沟小学,共有4名学生,其中2人还不到上学年龄。另外3所完全小学分别是甘坪小学(84人)、南北沟小学(19人)、渗金庙小学(43人)。除此之外,由蓝田县教育局主管的洪门寺9年制小学(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算是玉川镇规模最大学校,目前共有140人。印沟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基本上都去了洪门寺9年制小学,从那里上了高中,走出了大山。
“听到孩子升入高年级后取得优异成绩的消息,是最让我开心的,我以他们为荣,希望这些孩子未来都能成为社会的栋梁。”梁竹敏说,她带过的许多学生,如今都考上了大学,节假日也会回来看她,这是她人生中最圆满最幸福的事情。
梁老师说,她每周星期五下午步行5公里,翻一座山梁回家,星期天下午再返回学校。这样的生活她已经习惯了。2016年4月,她就该退休了……
三秦都市报记者李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