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男女老少个个爱。”用这句话形容萧山百姓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景,再贴切不过了。多年来,萧山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致力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农村为重点,日显成效。
公共文化设施100%覆盖城乡
目前,全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公益性文化活动每年均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同时,落实专项经费并逐年递增。“十二五”时期,萧山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已高于“十一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越建越红火。
到图书馆阅读书籍、去博物馆看各类展览,再到文化广场参加文娱活动……因为现代化公共文化设施配备齐全,萧山人的文化生活就是这样丰富。目前,区本级建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各1家,建筑面积合计3.8万平方米,均为国家一级馆;同时,拥有综合性博物馆、专题性博物馆各1家;此外,全区26个镇街均建成符合《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的文化广播站;所有行政村和社区也已建成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室和品牌文化广场,公共文化设施完成率和覆盖率达到100%,至此“村落30分钟”和“社区15分钟”文化圈基本建成。
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需要文化“引路人”。为了倡导和引领更多萧山人参与“文化”,960名各类文化工作者常年活动于城乡各地,481个行政村还配备了专职宣传文化员。
萧山各地,还常年活跃着779支各色文艺团队,如“萧山区木管协会”、“珍珍越剧沙龙”、“金莲花艺术团”、“燕云艺术团”等星级艺术团队等,据不完全统计,如今, 30309位草根明星服务在公共文化建设第一线,为城乡百姓送去了欢乐,也播下了文化的种子。
服务体系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多年实践中,萧山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出现了许多新亮点,其中,“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做法颇具新意。
“‘天线’就是我们对上级文化政策的有力贯彻执行,以及将文化工作与全区中心工作的有效结合。”区文广新局工作人员表示,今年以来,文化系统围绕“五水共治”这一中心工作,积极挖掘创作资源,打造了一批反映全社会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主题的文化作品,便是对“上接‘天线’”的最生动实践。
在“下接‘地气’”的探索中,也涌现出不少可圈可点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如“千场文体活动下基层”、“公共图书连锁服务”、“湘湖讲堂”、“2131电影下乡”、“送书下乡”、“周末剧场”等;各镇街还根据自身特点,利用品牌艺术团节目资源,确保“周周有演出、场场出精品”,并通过“文化走亲”进行区域交流,年举办文化活动在100场次以上,受众人数达15万人。
我区还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联手,成立“现代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实现“跨部门”合作,依托高校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等课题研究,体现区域共办“大文化”的理念。明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专家们还将帮助我区设计“‘十三五’时期萧山文化事业规划”,力争使萧山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