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李丹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是将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制度体系、服务方式和运营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形态转化的基础性建设工程,凸显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现代”特征,并以其具备的均等性、透明性、公平性、便利性、快捷性和公民的可参与性特质,构筑起人人共建共享的现代公共文化生活。
本世纪以来,国家层面有计划地启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探索。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后,步伐逐步加快。截至目前,已重点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整体效能得到显现。三大惠民工程互相促进,形成合力,构成了公共文化数字化工程的重要支撑。
同时,各地顺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着眼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探索。比如,上海市2014年推出的“城市公共文化云”服务项目,把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通讯技术与文化资源打包上“云”,通过云连接、云操作、云平台和云整合等手段,实现包括公共文化和商业文化在内的云应用,使用户如网上购物般实现自选文化产品或信息服务消费。浙江省的“浙江文化通”以移动通讯网络为支撑,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影剧院等公共文化单位集成管理系统平台和基于元数据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基础,以适应移动终端一站式信息搜索应用为核心,以云共享服务为保障,通过手机、iPad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为公众提供搜索和阅读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公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登录,获得自助查询公共文化资讯、查阅借阅图书及相关服务。重庆市北碚区的“公共数字文化体验平台”通过整合本地文化资源网站、多媒体移动APP终端、科技体验厅等,集合成文化馆数字化新媒体,为群众提供各类相关服务,内容涵盖群众艺术培训、文化展览、文化互动体验、阅读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等。
此外,自去年年底以来,江苏、湖北、黑龙江、陕西、宁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通过招标方式,启动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项目。以成都为例,2012年初,成都市文化局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选取地处成都近郊的郫县作为先行试点,在全国率先研发了“公共文化智能服务与管理系统”,初步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数字联动管理、服务、监督和考核体系。该系统通过联动管理、电子阅览、图书管理、政务办公、绩效考核、资源共享六大业务模块与“文化366”网站,实现了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两大模块整合,实现各种公共文化资源的最大共享,也便于对群众的文化需求进行收集、反馈,及时调配资源,丰富供给。与全国其他地方的探索比较,郫县实践的创新性突出体现在服务与管理并重,实现了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全天候监管,有效地缓解了基层人少事多的矛盾,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能。在郫县试点的基础上,成都市提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传播手段的深度融合,充分整合网络文化资源,以智能联动管理、全视域虚拟体验、全方位方便接入,展开跨网络、跨终端的数字文化服务,让公共文化服务方便地融入到百姓生活之中。落实到项目上,就是到2015年5月底,建成一中心(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中心)和三平台(公共文化数字化管理平台、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公共文化APP信息移动服务平台)。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统一安排部署、统一标准和接口,防止各自为政,确保互联互通。
但是,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是条块分割,标准不一,重复开发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也不利于下一步的互联共享。其次是服务与管理分离,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和各地的实践都着眼于构建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的服务功能,而对管理工作则基本没有涉及,由此使得服务与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不配套,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的问题凸显。第三是服务质量不高,内容单调、及时性较差,服务方式简单、缺乏互动,群众参与率和满意度不高。第四是资源整合不够。一是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率低,二是对已有数字资源整合不足,开发利用率不高,同时由于分类不科学、与新媒体缺乏深度融合等,资源优势尚待释放。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首先是缺乏顶层设计和相应的政策法规,建设中涉及各级各地以及各行业信息整合、协同配合等问题,也缺乏从上到下的协调运作机制。由此,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以至重复建设等现象就难以避免。其次是数据库建设滞后。由于缺乏标准规范,加之各地政府部门收集整理、甄别整合公共文化资源的力量不足,民间资本介入渠道不畅,导致公共文化资源大数据建设工作难以推进,直接制约着数字化产品与相关服务的有效供给。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队伍薄弱,现有文化队伍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与形势发展要求很不适应。
对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制定相关政策标准,按照“大统筹、大整合”的原则,将近年来各地的探索加以梳理提炼,尽快出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则、标准和相应政策,从标准、制度、经费等各方加以引导,确保建设的有序推进和高效运作。同时,对如何吸引民间资本、社会组织以及热心公益人士参与建设问题,应有适当的激励措施。二是建立国家级平台,设立相应工作机构,搭建一个统揽工作全局、联动全国各级各地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大平台。三是加大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的推进力度,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急需加大对现有资源整理、整合和开发转化的力度,建议国家拨出专项资金,扶持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