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古村保护进入寻路阶段
福建屏南漈下村老人在编竹筐
本报记者 杜洁芳 文/图
传统村落保护从漠视到重视,已走过了数年时光。从开始的任其消失到如今的抢救保护,其价值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是,一阵保护热潮过后,人们开始思考其将往何处去。日前,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在福建宁德屏南县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共聚一堂,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建言献策。
保护不是一个简单命题
传统村落的保护涉及方方面面,建筑、人文等都囊括其中,缺一不可。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感慨:“保护古村落比保护故宫还要难,故宫博物院有相对充足的保护经费,而古民居产权是村民的,理论上可以进行改造,但经费又不充足。”
2014年4月,传统村落保护首获中央财政专项扶持,3年内将投入100亿元,全国共有327个村落受益。相应地,各地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就福建省而言,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给每个村落共投入近1000万元。
“虽然几百万元对于村落的整体保护杯水车薪,但表示其保护意识已经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厦门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戴志坚说。
而在罗杨看来,资金越多,就要求花得越快。“政府希望尽快改变村落的破旧模样,村民希望尽快改善居住条件,享受现代化生活。如此,很多保护就成了破坏之源。”
应重视村民诉求
“传统村落的保护有一个怪圈:不保护不破坏,小保护小破坏,大保护大破坏。这主要是各方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识有偏差,比如政府希望尽快改变目前的面貌,旅游开发成为有效手段之一,而当地群众希望尽快步入现代化生活,专家学者则希望原生态保护,因此就出现了建设性、保护性破坏。” 罗杨分析。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土有进一步指出:“以前强调原汁原味保护,没有考虑居住在其中的村民的感受。对于政府方面,虽然旅游开发是传统村落保护中的一把利器,可是村民从中获益很少,很难调动起其保护的积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施爱东也深有感触,“曾经听闻评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时,有些村子的村民为了不被入选,把自家老房子烧掉,这样可以在原地盖新房。可见,村民的诉求也是保护传统村落的主要因素。”
寻路阶段开启
从2002年开始,戴志坚就开始对福建的传统村落进行走访,这些年,他不仅关注不同村落的状况,同时也为这些村落编制保护规划。10多年间,最让他痛心疾首的是,不少调研过的村落已经被夷为平地或者面目全非。这些年,传统村落的保护有了很大起色,如今,传统村落保护到底该往何处走,他认为,现在确实到了寻路的阶段,而哪种模式比较适合大多数的村落,还没有达成共识。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辰认为,应该重建村民的自主体系。他说,在历史上的中国乡村地区,皇权统治只能到达县一级,县以下的治理一般在宗族组织基础上,以士绅为纽带建立乡村村民自主体系,这使得血缘长老成为主要的乡村权力,维护着地方秩序。这种自治方式使得人与土地的关系得以建立,形成了中国数千年农业文明史中良好的乡村自然与人文整体生态体系。现今国家重视乡村复兴建设,并出台政策、划拨资金支持,同时还有民间资本投资以及外来设计或研究团队协助。这既是乡村复兴的机遇,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危机,重建以人与土地的伦理关系为核心的村民自主体系,将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