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原标题:盼我们的文化融入“主流”
如此庞大的华裔移民却并没有使华夏文化融入美国文化主流,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和蹊跷事儿。
抵达美国后几天,孩子们带我们去看冰球赛。这是在丹佛体育馆,座位有一万多个,从孩童到青年人到中年人到皓首老人,被各年龄层的人坐满了。这是州际联赛的丹佛队主场赛,场馆拱顶悬吊着半个羽毛球场大小的电视荧屏,近镜头直播。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中间双方队员肢体冲突、殴斗多次,每一次,电视屏上都刻意近距离细致地予以直播,过后,屏上仍然反复重播事件细节,不像我们比赛时的电视直播,逢这类事,总是犹抱琵琶,既想直播悦观众,又避“导向偏离”、“唆事”之嫌,总是转移镜头。我注意到,每逢冲突发生,观众席上都是丹佛人,皆大声吆喝助威丹佛队员,也并没有其他过激行为,又都是过后快意地哄笑算完。
这只是打个岔,其实我注意的是,在比赛间隙,场馆里或电视荧屏上,总噪播着摇滚、爵士、打击乐,观众的表情似在为这些伴奏。我们平素贬斥的那种“美国商业娱乐文化”确实浸透着每个人—甚至中国年轻人—的心灵。
我们总被孩子们带着去做一些很美国味的事儿。
多日以后,我们被带去观摩一次节日游行,这本是爱尔兰人纪念历史上的一个叫圣帕特里克传教士的活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被爱尔兰商人、绅士引入美国,并成为全美国人的一个节日。那一天,我们看到了那个节日游行:游行人着绿、黄底色的历史各阶段代表性服饰,驱驾着那些时段的车辆—包括人力车、驴马畜力车和动力车,手持或车载仿造各时段有代表性的生产、生活及战争器具。游行高潮时段,出现了二战时仿美国军队的方队,那车辆、武器、装束完全是当时模样,还出现了“巴顿将军”。因为是民间组织,没任何人维持秩序,游行自然、潇洒、松散、随意,很不紧凑,方队和方队间常隔着很远的距离,游行者常向夹道观众抛送小礼物,以彩带、彩绢、珠链为多,没有任何商业广告。“巴顿将军”尚未临近,军人出身的我妻子就跑进去,扯住了“巴顿将军”,非要与他合影,对方见一个中国女人邀他合影,非常高兴,任由我给他俩拍摄了多张合影照。
丹佛昼夜温差很大,直到五月上旬,在市区常着单衣,十多公里外的山峦却依然白雪皑皑,还可以滑雪。孩子们经常去滑雪场,我们游览,他们滑雪。一问,他们都买了滑雪场年票。依我这个年龄,早已对这些时尚项目没了兴致,对孩子们的行为也不认同。我说,专门开车前去,花这么多钱,好玩吗?孩子说,不是为着玩,为着锻炼身体。
孩子们约我去打网球,到网球场也要开车,我一点儿兴致没有。我注意到,在丹佛的林荫道上跑步的多是美国人,身着短裤短衫跑步的又多是身材姣好的年轻美国女人,两个多月我还没见过一个在路上跑步的华人。我说,锻炼有很多简易有效的方式,在寂寥无人的林荫道上,迎着早晨的太阳,呼吸着新鲜空气,跑跑步,迎接新的一天开始,那感觉真好,我年轻时就曾这样跑。非要打什么网球才是锻炼?孩子说,打网球多好!因为都有兴趣,才聚在一起,又更生乐趣。
哦,乐趣!
一次见儿子买了一根高尔夫球杆,我又嘟囔,儿子怏怏不乐地回应说:我做这样的工作,有时与客户在一起,打高尔夫球是一种工作需要。将我的嘴堵住了。那一刻,我猝然意识到,这些看冰球比赛、听爵士乐摇滚乐、滑雪、打网球、打高尔夫,其实是一种文化。
我心里不停念叨:完了,完了,美国文化把中国孩子吞噬完了。
在美国多所城市寻觅中国文化,最兴隆的中国文化表现大概就算是中国餐馆了—如果把它归入“文化”。再者,就只能说华人店铺里少许的中国字画、仿古工艺品以及嵌有明显迷信色彩的祭物、饰物,还有就是华人报纸和网络上的历史、文学、宗教读品。再找,就难找得到了。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对异域文化是没有法律封闭的,实际上也难以封闭。前面刻意提到绿色游行和爵士、摇滚、打击乐,就说明了一个事实:作为当初的异域文化—欧洲殖民者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已完全加入了美国社会的文化主流。据说,美籍华裔人至少四百万,加上各种身份常居美国的华人,如此庞大的华裔移民却并没有使华夏文化融入美国文化主流,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和蹊跷事儿。
(本文作者陈中华,为大众日报高级记者、国家一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