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旅游为扶贫工作插上绿色翅膀
——全国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座谈会综述
□ 中国旅游报·第一旅游网记者 陈静
12月5日至6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全国24个省市区的旅游和扶贫部门的代表,深入恩施大峡谷、枫香坡侗寨、土家女儿城等地考察旅游扶贫情况,同时参加全国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座谈会,交流旅游扶贫经验。
“我们村有600多人在景区上班,近半数开农家乐、卖土特产,不离乡不离土,一年收入高的可达十几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为部分考察代表讲解的32岁导游谭桂英,出生在恩施大峡谷核心景区所在的营上村,中专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6年前,恩施大峡谷景区建成开放,她就回乡当上了导游。据了解,恩施大峡谷今年预计接待游客人数将突破80万人次,同比增长28%,实现直接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亿元,同比增长59.87%。谭桂英守在家门口的小日子将越来越红火。
“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之所以把座谈会放在恩施州召开,主要是湖北省和恩施州在旅游扶贫方面做了很有意义、很成功的探索,希望大家相互交流借鉴,做好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12月6日在会上点出了本次座谈会召开的意义。
旅游扶贫 卓见成效
“旅游兴,百业旺”、“建一个景区,富一方经济”、“修一条旅游路就是修一条脱贫致富路”……会上,来自湖北、河北、甘肃、广东、重庆、贵州、福建等地的发言代表以自己的工作实践印证了旅游产业在推进扶贫工作中的显著作用。
“近5年,我省在贫困地区建成恩施大峡谷、长阳清江画廊、宜昌大老岭等一大批精品旅游区,有效带动了当地贫困村脱贫致富。”湖北省副省长甘荣坤在介绍湖北旅游扶贫工作经验时说,旅游撬动了扶贫开发的杠杆,托起了贫困地区绿色崛起的梦想。
“旅游业已成为恩施州城乡居民就业的‘主平台’和增收的‘主渠道’。目前恩施已建成31家A级景区,带动40万余人就业创业,减少贫困人口34万人。”湖北恩施州州委书记王海涛说。
“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下辖的赤溪村30年来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扶贫路子,直到2005年才走出一条“生态立村、旅游富村”的旅游扶贫路。磻溪镇党委书记郑晋生说,旅游让当地居民逐步摆脱了贫困,改变了村民“等、靠、要”的思想,增强了扶贫的“造血”功能。
据悉,五年来,国家旅游发展基金补助贫困地区项目资金达到了11.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800多万人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全国涌现出贵州西江苗寨、重庆武隆、广西巴马等一大批旅游扶贫先进典型。这些地方都因旅游而脱贫致富,有一些还成长为当地经济增长的引擎。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指出:“旅游扶贫的成效让人振奋,增强了我们在新时期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信心。”
创新方式 破解难题
扶贫是场攻坚战。座谈会上,各地旅游、扶贫部门对如何创新方式破解难题、寻求有效扶贫的方法进行了重点交流。 。
河北省旅游局局长栗进路说,河北注重龙头带动推进链式扶贫,集中力量打造了一批功能完善、品质较好精品景区,综合带动效果明显。“平均每个5A级景区带动周边旅游核心扶贫村7.3个,带动非核心旅游乡村67个。”
甘肃省旅游局副局长火玉龙介绍,甘肃已初步形成了景区辐射型、通道景观型、城郊休闲型、农业观光型、养生保健型等五种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广东也探索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方联动、多措并举”的旅游扶贫模式。
为了解决扶贫工作中财政资金不足的难题,河北通过引进战略投资商,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如遵化尚禾源景区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方式,带动周边4400多户农民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年人均增收6000元。
广东则探索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广东省旅游局副局长梅其洁介绍,省旅游局与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旅游企业提供150亿元综合授信和相关金融服务;省财政安排资金对旅游扶贫项目贷款给予贴息;湛江徐闻县成立旅游区经济合作社,让农民以土地折价入股方式成为景区股东。
为了有效发挥各地的积极性和提高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贵州尝试对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行竞争立项。据贵州省扶贫办总农艺师杨小翔介绍,由各县申报扶贫项目,由县领导到省进行公开陈述,专家现场评审,按得分高低现场确定立项,效果不错。
当前时髦的“电商”也被引入到扶贫工作中。重庆专门成立了重庆市乡村扶贫服务协会,与村游网联合组建了重庆村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农家乐订房、订餐及农副土特产的销售。重庆市扶贫办副主任姜祖清表示,目前,网站已免费上线农家乐2900余家、景区120余家、度假村230余家,截至目前已实现交易额1400多万元,为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区输送4万多客人。
科学规划 精准扶贫
在我国现有的1392个5A和4A级旅游景区中,60%以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区,70%以上的景区周边集中分布着大量的贫困村。“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旅游扶贫工作中,各地都提出了科学规划的概念,并注重实施使农民真正受益的“精准扶贫”。
河北明确以科学规划引领指导旅游扶贫工作,将旅游扶贫纳入环首都、环省会、沿渤海、沿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并与“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做大县域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旅游业在调结构、转方式的促进作用。湖北也在规划中提出“产业实力变强、贫困农民变富、荆楚乡村变美、基础条件变好、文明程度变高”的“五变”目标。重庆则在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中提出了绿化、美化、硬化、娱乐化和基础设施配套、公共设施配套的“四化两配套”建设指导,使旅游扶贫工作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率并重。
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农民真正受益,拥有丰富开发管理经验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在开发恩施大峡谷时,让当地村民参与景区建设开发,聘用当地村民到景区当导游、司机,还把商铺低价租给当地村民,使营上村村民年收入较5年前提升10倍。重庆忠县扶贫办则与乡政府联合开展试点,将农民耕地、林荒地、宅基地等折价入股,与投资企业联合开发,如今,农民股本金达到524万元,公司总资本的20%为农民股份。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把600多亩耕地流转给旅游公司和专业合作社,村民在每年每亩收取不少于500元土地流转费的同时,还可通过入股、务工等使收入稳步增长。
2013年国内旅游人次达到32亿人次,预计到2020年国内旅游将达到60亿人次,旅游扶贫的前景十分广阔。与会代表对未来信心满满,作为无烟产业的旅游业,将充分发挥综合功能,为扶贫工作插上绿色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