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借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种植
——横山县富士水稻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经营管理实践
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承包到户的零散土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分散经营的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横山县富士水稻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在乔俊宏的带领下,抓住土地流转的机遇,探索出了流转土地规模化经营管理的新模式。
借力新政策——
扩大流转土地面积
近年来,由于劳动强度加大,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撂荒土地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无定河流域的一片片稻田变成荒草地,但这对想要从事规模经营的种植大户来说,却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合作社土地流转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2004年合作社经营面积只有几百亩,到2012年已累计流转土地6000余亩,无定河川的撂荒地有数万亩之多,虽然合作社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进展缓慢。
今年春季,横山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流转鼓励政策,合作社也综合多年来土地流转困难的各方面因素,对土地流转方式进行了调整。把吸纳资金、机械的模式用在土地流转中,变承包土地为合作经营,进行周边地区的土地整合,尽可能多地吸纳土地所有者加入合作社,并将合作社成员的利润返还分三部分兑现:一是提供保证金作为成员的基本合作收入。二是以生产的产量作为依据,返还成员5%的产品作为成员的收益。三是建立成员档案,每年按一定百分比留取公益金,作为合作社的发展基金,等发展到一定时期,按成员土地面积、机械设备数量、入股资金返还成员。政策刚实施不到半年,土地流转工作就取得了较快进展,年初到现在,合作社已流转土地超过5000亩,有望年底前突破万亩,这给合作社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机械+技术”——
实现规模化生产
合作社成立时,就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土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今天,生产机械又从小型向大型转变,从半自动向全自动转变。目前,合作社拥有生产机械60余台(套),从土地翻耕、平整到稻谷的收获加工,每年节约人工开支近千万。今年,合作社将针对新流转土地采购大型机械30多台(套),以满足生产需求。在新的采购计划中,机械设备不光要考虑它的作业效率,更重要的是其技术先进性,在完成生产作业的同时,满足农艺结合,保障水稻高产,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乔俊宏带领合作社的技术人员结合当地土壤特性,研究应用了沙质土壤耕整插秧技术,让插秧机不能在陕北地区应用的历史得以改变。合作社不仅成功应用了插秧机械,而且在工厂化育秧技术流程中大胆探索,敢于尝试前人没有应用的新方法、新手段。2011年试验成功无土育秧技术,2012年试验成功立体两段育秧技术,2013年成功应用了超大棚自动化育秧技术,这些新技术为合作社工厂化育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科学管理——
奠定企业经营基础
合作社具体的生产管理由加入合作社的企业完成,企业和合作社根据生产成本和效益进行利益分配,取得双方共赢。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统一安排品种、机械、生产技术模式,各个生产片区在固定模式中调整自己的工作任务,保证自己所在片区得到最大产量。工人的劳动报酬方面,公司给生产工人一部分工资保障的同时,按产量进行安排一定比例的提成,这样一来,生产人员既消除了收入方面的后顾之忧,也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在横山县响水镇,很多农民都认为自己是有着农业事业的职业农民。
采访手记
土地流转推动“三农”共同发展
走在横山县响水镇的无定河畔,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让人似乎置身江南,每到农时,这里便会有一台台的大型农业机械穿梭于这片稻田中。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旱作农业之地的陕北,竟然也可以有水稻的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现在,横山县响水镇的水稻种植已然跨入了先进的现代农业行列。大片整合的流转土地一望无垠,这些农民再不用每天将劳作付诸于有限的土地中,而是通过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把自己从世代劳作的土地中解放出来,并使得获取经营权的合作社通过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将土地的产出效益最大化,由此推动该地区农业、农村、农民的共同发展。在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守着一亩三分地”已成了过去式。
富士水稻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并大胆引进先进农机、农技参与水稻生产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正在横山县的响水镇描绘着一幅美丽的“富农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