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把握优势 打造榆林煤化工产业升级版

2014-11-27 9:28:00  来源:榆林日报  进入论坛

把握优势 突破制约

打造榆林煤化工产业升级版

  榆林市发展研究中心

  党的十八大明确将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榆林是新兴的成长期资源型城市,因煤而兴、因煤而富。但长期以来,全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煤炭转化利用少,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随着煤炭“黄金十年”的结束,煤价大幅下降,给我市加快发展煤化工产业带来了机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促进煤炭深度转化利用、打造煤化工产业升级版,成为榆林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华丽转身的突破口和主抓手。

  1、基础与优势

  煤炭是榆林的优势资源。全市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探明储量达到1490亿吨。2013年,全市煤炭产量达到3.39亿吨,占全省总产量的69%、全国总产量的9%。煤炭也是奠定榆林经济跨越发展胜势的资源。依托这一优势,近年来以兰炭为主的传统煤化工产业强势崛起,现代煤化工产业取得重大进展。煤炭及煤化工产业增加值约占GDP总量的60%,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超过70%,总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在煤炭及煤化工等能源产业的强势带动下,榆林经济总量持续壮大,近十年来稳居全省第二,2013年达到西部地级市第三,超过了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西部7个省会城市。

  榆林经济兴于煤炭,问题也生于煤炭。2012年以来,受宏观经济下行、进口煤激增等因素影响,煤价大幅下跌,全市整个煤炭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但应当看到,我国缺油少气相对富煤的能源结构,决定了煤炭和煤化工产业必会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经过新一轮产业调整,“珍惜资源、深度转化”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榆林煤炭行业正在走出挖煤卖煤的老路;十多年筚路蓝缕,榆林国家级能化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尤其是煤化工产业已形成一定基础,快速发展的条件日渐成熟。

  (一)打造煤化工产业升级版,榆林正逢其时。

  一是煤化工产业前景看好。未来10年,我国化工产品需求预计将保持6%-8%的平均增长率,远高于世界水平。然而我国石油资源匮乏,2013年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7.4%,用其他资源替代石油生产化工产品已上升到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以煤为原料,基本可以生产全部石油化工产品,还可以生产很多石油路线无法生产的产品,随着煤化工技术日趋成熟,煤炭深加工已成为解决我国石油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煤化工路线生产清洁能源和石化产品已成为我国石化行业发展的必要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煤化工产品效益较好。从生产成本看,煤炭价格低位徘徊,为煤化工产品拓展了增值空间。从产品价格看,虽然煤化工(特别是传统煤化工)出现暂时的产能过剩,但收益仍好于卖煤。随着煤化工产能盲目扩张势头的放缓以及下游领域的不断扩展,甲醇等产品需求已出现稳定增长迹象。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产品价格由原油路线产品确定,从已投产项目看,这些产品都有较好的效益,如延长集团靖边能化园区的烯烃项目利润在2000元/吨左右。

  (二)打造煤化工产业升级版,榆林已备其势。

  一是资源优势。榆林煤炭资源不仅储量丰富,而且以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而著称,是优质的化工煤、动力煤及民用煤。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为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特别是新出台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对商品煤中灰分、硫分等指标进行了严格规定,榆林煤优质环保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我市发展煤化工的资源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是基础优势。传统煤化工产业方面:2013年,全市兰炭产量达到2237万吨,占全市当年二次能源总产量的57.6%。初步形成煤—兰炭—电石—聚氯乙烯—建材、煤—兰炭—电、煤—兰炭—金属镁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围绕兰炭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工业年产值逾百亿。榆林兰炭产业已成为陕西最大的煤化工产业,榆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兰炭生产基地。现代煤化工产业方面:“十二五”期间国家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的15个重大煤化工项目中,兖矿煤间接液化、神华陶氏煤炭综合利用两个重大项目落户榆林。延长石油集团靖边园区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已生产出合格的聚乙烯、聚丙烯终端产品,标志着全球首套煤油气综合转化项目一次试车成功,被联合国确定为“清洁煤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华电榆横万吨级煤制芳烃中试成功,百万吨级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改委路条,预计于2016年建成。

  三是技术优势。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市就开始探索煤炭中低温干馏技术,最终形成“榆林版煤制油”,被誉为“第三条煤制油道路”。近年来,市政府加大了对煤化工科研的经费投入,2014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兰炭产业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煤化工企业在突破技术瓶颈方面也有很高的热情。目前,陕煤天元化工公司粉煤中低温热解项目已经中试成功,为大规模综合利用粉煤打开了通道。

  2、问题与困境

  (一)煤化工产业自身潜在风险。

  一是政策风险。2008年以来,焦化行业准入条件已经过3次调整。2014年新出台的《焦化行业准入条件》将新(改、扩)建项目半焦炉单炉产能由7.5万吨/年提高到10万吨/年、企业总产能由60万吨/年提高到100万吨/年,大部分企业始终处于整合提升的高压之下,缺少喘息之机。现代煤化工方面,国家政策层面“试验示范先行、从严控制新上项目”的基调始终没有改变。2014年2月,国家能源局专家咨询会对煤制油、煤制气达成“不可原地踏步停止发展、不能遍地开花过热发展、禁止违背规律盲目发展”的共识。我国2014年10月起施行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已将新疆、内蒙古、陕西等地的煤制烯烃项目排除在鼓励类产业之外。

  二是技术风险。环保方面还存在不少技术难题,如果国家各项环保法规得到全面落实,整个煤化工产业的成本将会大幅增加。特别是已进入立法程序的《环境保护税法》提出,我国碳税税率开征初期施行低税率,按10元/吨作为税率幅度下限,以后逐渐调整,100元/吨作为上限,届时环保技术若无重大突破,多数煤化工项目将难以承受。现代煤化工除煤制烯烃等个别技术外,大部分还处于示范验证阶段,从已建成项目看,生产中已经暴露出不少问题,特别是煤粉流量波动大、管道设备易磨损、粗煤气带灰含量高等技术瓶颈仍需进一步研究破解。

  三是市场风险。传统煤化工整体产能过剩。虽然兰炭正逐步受到市场认可,但距离广泛应用还需要一个过程,市场风险依然存在。现代煤化工方面,以技术较为成熟的煤制烯烃为例,据统计,目前全国在建、拟建的煤制烯烃项目多达39个,合计产能2800万吨。这些项目多数将在2020年之前建成投产,这意味着我国在不增加石脑油制乙烯产能的情况下,到2020年乙烯当量消费自给率将达到甚至超过100%,国内烯烃将供需平衡并略显过剩。此外,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项目还面临国外低价产品冲击的风险。煤制油、煤制气等在短期内虽未面临产能过剩风险,但由于项目投资额大、资源消耗量大,一旦受到能源市场波动、石油价格下滑等方面的影响,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对环境、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

  (二)我市发展煤化工产业存在制约因素。

  从供需方面来看,目前面临两大矛盾:

  一是新一轮产能释放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矛盾。榆林能化基地经过十多年建设,资源开发和能化产品生产即将迎来一个前期积累的集中释放期。“十二五”以来,全市煤炭产量年均增速超过9.67%,远高于全国4.45%的增速。兰炭、电石、聚氯乙烯、甲醇等煤化工产品产能大幅提升,产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但在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煤炭及煤化工产品需求增速将明显放缓,我市煤化工产品要巩固已有市场已非易事,拓展销售渠道难度更大。

  二是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工业格局与经济“调结构”的矛盾。我市主要18种工业产品中14种与煤有关,且大部分为初级产品,由于生产工艺简单,耗能和排放高,属于节能减排重点限制对象,不少行业还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随着我国经济“调结构”的不断深化,市场对能化原料及产品的需求不旺,我市以“原字号”为主的工业产业格局不仅要受到来自排放指标的限制,还要承受更大的市场压力,产业发展形势更加严峻。

  从自身条件看,存在五大瓶颈:

  一是水资源瓶颈。我市水资源紧缺,目前虽能满足各行业用水需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超过供水能力的极限。预计2015年、2020年全市缺水量将分别达到3.4亿立方米、7亿立方米。特别是新建大型煤化工项目集中的北六县目前水资源供应已近极限,可新增供应量不能满足项目发展需求,如再找不到新的水源,一批拟建煤化工项目将无法实施。

  二是土地资源瓶颈。虽然我市有着4.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资源,但适宜发展工业的地区多集中在长城沿线,而该地区被国家列为“三北”防护林带,属林地,很难改变土地用途。加之近年来我国从土地审批方面严把闸门,对高耗能、高污染的化工企业提高准入门槛,煤化工项目要获得用地指标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是环境承载瓶颈。煤化工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污染物排放。我市位于黄河流域,总体属于环境脆弱地区,缺乏有效的纳污水体,大规模发展煤化工的环境压力较大。同时,受环境容量指标限制,煤化工企业很难满负荷生产,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四是运输瓶颈。我市现有及近期建成投产的主要煤化工产品为甲醇、烯烃等基础化工原材料,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地区在华东、华南,我市产品销售往往需要经过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陆路运输,不仅增加了危险性,成本也大幅增加。加之我市铁路运输不畅,目前神朔铁路由神华公司专用,包西铁路货运能力很低,每年我市仅有2000万吨指标,煤化工原料、产品运输保障面临巨大压力。

  五是人才瓶颈。煤化工产业整体对技术要求较高,特别是现代煤化工产业更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层次高的人才队伍。随着我市现代煤化工项目的逐步建设投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特别是熟练技术工人缺乏,将成为影响我市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

  3、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中省有关政策精神,结合我市实际,适时提出“创新引领,主动转型”的发展方略,推动榆林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榆林经济升级版,核心是打造煤化工产业升级版。我市侏罗纪煤具有富油、高挥发分等特点,热解过程可获得30%-40%的液体和气体产品。煤焦油是精细煤化工的重要原料,煤气也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兰炭作为现代煤化工的原料,不仅技术完全可行,而且较原煤直接气化具有低成本、低排放的优势。因此,我们认为榆林发展煤化工产业要按照“用煤先取油”的思路,将煤炭干馏技术与现代煤化工相融合,构建形成“一(煤炭热解)推四(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油、煤盐化一体化)”五大产业体系,打造基于煤炭干馏-气化-加氢-发电一体化、多联产综合利用的煤化工产业体系。

  我市发展煤化工产业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分级利用原则。煤是成分复杂的能源,也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煤炭资源的使用一定要坚持“珍惜资源、深度利用”的总方略。目前,根据煤在不同转化阶段反应性的不同特点,采用分级转化利用,是公认煤炭资源使用最合理的方式。因此,要坚持分级利用的原则,通过炼制把煤中的有用部分一步步提炼出来,最大化地实现物尽其用。

  二是技术引领原则。煤化工产业,尤其是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密切相关。要始终坚持技术引领原则,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制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焦油加氢、粉煤干馏等深度转化技术,逐步掌握煤气化合成甲醇及制烯烃、清洁兰炭生产等煤化工核心技术,引进消化先进的煤炭间接液化技术,通过坚持技术升级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能耗,巩固我市煤化工产业的优势。

  三是生态优先原则。煤化工产业发展必须走洁净化生产道路。要坚持采用最先进、最清洁的生产技术,提高处理效率,切实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要加强环保技术的科研、应用和推广,积极推广合成尾气的分离与循环、酸性气体回收、废催化剂回用等技术,努力实现“三废”循环利用。

  四是纵向整合原则。产业链实现纵向整合、全盘优化是煤化工产业提高效益的必要条件。应加强对煤化工产业链的纵向整合,鼓励在榆企业,特别是大型煤化工企业向下游不断延伸产业链,以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利益最大、效率最优、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最低的目标。

  在推动煤化工产业发展时,既要坚持提升兰炭等传统优势产业,也要科学发展煤炭精深加工项目,促进煤干馏与现代煤化工协调发展,探索形成具有榆林特色的煤化工发展道路。

  (一)抓好兰炭这个传统优势产业,优化生产工艺,拓宽销售市场,推动榆林传统煤化工产业升级。

  1.工艺升级。目前我市兰炭生产工艺较为落后,生产过程“三废”多,转化利用率低,难以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因此,加快生产工艺升级步伐成为当务之急。一要鼓励现有兰炭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我市兰炭生产普遍使用的方型直立炉生产工艺已经落后,不适合再行发展。目前国内已有大唐华银、北京神雾等多家企业在提高单炉产量、提升油气回收率、减少污染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我们应及时了解掌握兰炭生产工艺发展动态,引进适合我市兰炭生产的技术设备,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对实施技改的企业进行扶持,促进兰炭企业生产提效。二要严格准入条件。根据《焦化行业准入条件(2014年修订)》等最新政策,尽快确定我市兰炭装置技术准入标准,对在建及新建项目,从装置产能、环保水平、能源消耗、油气回收指标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规范产业发展。

  2.技术突破。要充分发挥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的平台作用,为我市兰炭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一是尽快突破粉煤干馏技术。继续通过设立项目资金等方式,支持和鼓励相关企业与院校加速对这项技术的研发,力促早出成果、早见成效。二是加强环保技术研发。改进熄焦方式和煤气冷却工艺,减少兰炭生产中的污染和排放。

  3.市场开拓。兰炭是原煤干馏后形成的清洁燃料,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我市已初步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打开了兰炭销售市场。今后,还应在现有《兰炭产品品种等级及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标准,并强化宣传,打通兰炭进入其他领域的渠道。冶金领域:在强化铁合金、硅铁等领域市场份额的同时,积极开拓钢铁冶炼等领域。化工领域:稳定电石还原剂市场份额,努力开拓气化制取合成气进而生产甲醇、烯烃等下游产品,积极推动兰炭成为现代煤化工原料。清洁燃料领域:把兰炭作为电厂的基本燃料推广。民用领域: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拓展市场,将兰炭作为一种清洁民用燃料推广使用,以改善空气质量、缓解雾霾污染。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产业集群,强化保障措施,积极推进煤炭资源深度转化。

  1.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发展现代煤化工的有力支撑。一要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型骨干企业是发展现代煤化工的中坚力量。目前,已有神华、兖矿等多家大型企业在我市发展煤化工产业。必须坚持依托这些龙头企业设园区、配项目,充分发挥其资金、技术、人才、规模、管理等优势,实现煤化工及相关产业的园区化、集约化、一体化发展,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消耗。二要大力培育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发展现代煤化工的生力军。要吸引民营企业进入现代煤化工领域,开展与“龙头”企业生产相衔接的生产和服务,如生产主产品需要的助剂、催化剂等辅助材料,开展设备配件维修、信息咨询、物流服务等。同时,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经营灵活的优势,鼓励其发展多品种、小批量、专业技术强、利润高的精细煤化工产品加工。三要抓好园区建设。园区是承载现代煤化工产业的重要载体。要不断提升榆神、榆横等园区的承载能力,在做好水、电、路、通信等基础服务外,还应不断拓展公用服务领域,探索建立天然气供气中心、中水回用管网等系统,建立完善的消防设施,以完备的环境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来榆发展。

  2.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现代煤化工的总抓手。一要加强合作。鼓励煤化工企业通过向高等院校委托研发、联合成立研发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将企业的资本和高校的技术要素结合起来,形成科研合力。二要加速科研成果转化。邀请相关专家教授走访有合作意向的企业进行实地对接和成果推荐,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力争通过实施一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解决产业转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三要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通过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搭建起科技人才的创业平台,吸引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科技带头人、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来榆林创业。努力促成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以“校外院”的形式,与榆林学院合作办学,共同组建培训机构,联合为榆林培养能化产业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同时继续推进企业与高校的合作,通过举办高级研修班、业务培训班、短训班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培养急需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3.把水源保障作为发展现代煤化工的关键。一要寻找新水源。要学习借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市黄河取水的经验和做法,把寻找新水源作为破解用水难的主攻方向,抓住引汉济渭工程为黄河引水提供水量置换指标的机遇,近期重点建设府谷岩溶水、神木万镇取水、佳县泥河沟等引水工程,远期抓好大泉引水工程。二要推广节水技术。现代煤化工项目中最关键的是煤气化环节。目前,煤气化装置中德士古水煤浆气化技术是公认的环境友好型工艺,节水节能效果十分明显,建议市政府要求各新建煤化工项目在工艺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该技术。煤化工生产过程中耗水最多的是冷却、蒸发环节,通过采用闭路循环和空冷技术可以大幅减少水资源消耗。应加快对这两项技术的研发和论证。三要加强中水回用。通过落实企业使用新技术设备进行污水处理,实现达标污水的再生回用。还可以学习外地园区的做法,在煤化工园区引进专门的污水处理企业将园区各企业初步处理后达到一定标准的污水进行分类后统一进行再净化,将达标水继续用于煤化工生产。

  4.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发展现代煤化工的有力保障。一要争取政策支持。榆林是国家级能化基地,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在充分用好中省已有支持政策的同时,争取促成中省在合理调节利益分配、推进引水项目建设、调剂减排及铁路运力等方面出台新的支持政策,为我市煤化工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二要做好规划。综合考虑水资源、环境容量、市场需求等条件,尽快制定出台我市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要坚持“量水而行”的原则,以实际可用水量确定产业发展规模,以不同阶段水资源的匹配能力确定产业的发展节奏。三要用好两个市场。对外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对有现代煤化工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要在落实中省鼓励政策的同时,在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给予优惠,促成其在榆林扎根发展。对内要加强民营资本引导。我国已将现代煤化工列入首批鼓励社会投资项目。目前,我市云化绿能等民企已在延长煤化工产业链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要加强引导与扶持,让更多榆林民间资本进入现代煤化工领域。四要搞好服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搞好配合,对符合条件的煤化工项目的立项、环评、用地等审批,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从紧从快办理。处理好阻工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通过省政府加大与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协调力度,力争早日开工建设神靖铁路、神瓦铁路等交通项目,为煤化工产业发展做好交通运输保障。

  5.把减小生态影响作为发展现代煤化工的基本前提。现代煤化工有助于煤炭资源清洁利用,但生产过程中污染仍然存在。我市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特别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约占全省1/6,虽然目前整体环境问题尚未凸显,但形势已不容乐观。在发展现代煤化工时,必须要强化环保意识,尽量减少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要在项目建设前,改变以煤炭资源定产业的习惯思维,而是要根据各县区的环境特点和环境承载力来倒推,确定煤化工项目的数量及规模。二要在项目建设和布局时,督促项目单位采用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煤气化技术并联耦合等多种清洁生产工艺,降低二氧化碳及污染物排放。三要在项目建成后,加强对氨氮、COD、挥发酚等特征污染物和煤化工企业周边水体、大气的监控,定期公布监控数据,及时让群众了解生态环境情况,为我市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推荐信息
到西安关中驾校 考驾照  三秦游网站指定单位,网上报名优惠200元!
陕西户县龙窝酒!
秦绿辣椒 我的辣味!
 
最新信息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